濟公和尚觀覽了隋塔以後,來到了方丈樓拜見慧弘遠和尚。
道濟和尚說:“一日恩師,畢生為師,門徒隻是想光陰變遷無常,故來看望慧遠徒弟。”
南宋紹興初年(1131年),克勤禪師(1063-1135)回到成都,主持昭覺寺,慧遠隨之修習,因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人緣開悟。五年(1135年)春季,眉山太守聘請其到象耳山主持開法,慧遠回絕。不久,克勤圓寂,慧遠和尚扁舟出川,時年三十二歲。慧遠和尚初抵淮南,住滁州龍蟠山壽聖禪院,主持了八年,後遷滁州琅琊山野蠻禪院,再到婺州普濟禪院,衢州子湖山定業禪院、報恩光孝禪院歡斷永,再到潭州南嶽山南台禪院。慧遠和尚禪學成就日臻化境,住南台禪院時,座下禪僧如龍王璉、方廣行等都是一時龍之才,一開端對這位“師叔”並不平氣,“因請升座,設三十餘問,皆佛祖淆訛險節關捩,學者罕到之處。師隨機開答,辭旨通俗,群情超詣,始大歎服,璉即率其屬環拜雲,此膝不平於人久矣。”
但此"工夫",不是有為有作之功,是無功之功,透頂透底、徹骨徹髓見到了,"不依倚一物。不與諸塵作對。亦不起凡聖情量",平常如此行持,便是"工夫"。如前麵提到過的,慧遠住南台禪院時,門下禪人"設三十餘問,皆佛祖淆訛,險節關捩,學者罕到之處",他們所問,既有初見佛性的見地,更多是打磨"本有之性"的工夫,"工夫"不到,必然是要被人問住的,並且也冇法辯白禪宗公案的關頭之處。”
慧弘遠和尚道:“你已是六通真人,得道擺脫者,老衲心想你定是料得我住世時年未幾,想著師徒一場,故來看望。其他你也不必跑來跑去看我,過些年我大抵味受當明天子召入你近處講法主持,到時也可你我想見。”
濟公和尚來到了國清寺,在大雄寶殿右邊,看了看那邊的梅花,傳聞那株梅花樹是由隋代高僧、露台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親手蒔植的。然後濟公又去看了看隋塔,這隋塔是隋朝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受菩薩戒而製作的報恩塔。唐唐武宗期間會昌法難時受損,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補葺。此報恩塔,六麵九級,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