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_第十四章 天啟帝窮得叮噹響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想到這裡,朱由校愣了下,放下茶盞衝著門外喊了一聲:“去叫王安來見朕。”

在朝堂上,很少有真正想要為百姓辦實事的人。大部分官員在朝堂上攻訐彆人,在處所上架空強大的官員,同流合汙昧著知己辦事。

可見天啟天子是個窮光蛋啊!朱由校在心底哀嚎了一聲。要曉得,乾隆三十六年,一年的國庫支出就是3700萬兩白銀,那隻是一年的歲入啊!

“王安,朕有多少庫銀?”朱由校一邊問,一邊內心唸叨:千萬不要奉告我國庫赤字。

很多人冇有地盤或者不能忍耐大地主的剝削成為了流民,這也就是為甚麼徐鴻儒的白蓮教叛逆會有那麼多人跟從的啟事。

聽聞王安的話,朱由校一愣,這麼少?要曉得明朝此時的貿易和本錢要比清朝強很多,但是每年的歲入卻差這麼多……

這些想方設法偷稅漏稅的人,誰家不是良田千頃,買賣無數?這些人大多都是說一套做一套,滿嘴的仁義品德,平時倒是魚肉鄉裡。

因為朝廷不竭催促處所完成定額,越來越重的承擔就被轉嫁到農夫身上,他們無財無勢,冇法庇護本身不受訛詐,最後不得不麵對兩個不得已的挑選:

就是如許的一群人,多年來竄改賦稅冊以迴避大量賦稅,並老是鼓吹向農夫征稅。這些人不但偷稅漏稅並且因為權勢龐大也就更加肆無顧忌,幾近甚麼都做。

目前大明倒是文官節製軍事,朱由校想要收回兵權拔擢本身步隊談何輕易?!

便宜老爹泰昌帝對重農抑商的瞭解是弊端的,重農抑商不代表側重征農稅,而是少收乃至不收稅。可東林黨人竄改了這層次論,按照他們的說法,農業纔是國度賦稅的首要來源,要重征,而販子的職位低下,要少收稅。

“大明歲入有多少?”朱由校抱著一絲絲的希冀問道。

能夠申明朝除了亡於內部壓力外,大部分還是這些逃稅的豪紳錯誤。如果不將這些人弄掉,大明朝就冇甚麼但願。

聲望一時無兩的劉瑾、魏忠賢都是獲得天子信賴的秉筆寺人,因為天子疏懶,也就讓這些人有篡權的機遇。

畢竟有錢了,纔好辦事不是嗎?

如果天子感覺內閣提的體例不好,能夠不批紅而將奏疏直接送回內閣,由內閣大學士再一次製定體例。有的時候天子批紅都懶得做,就將批紅的事交給本身身邊的司禮監秉筆寺人。

這些日子混下來,朱由校發明實在明朝的天子還是很輕鬆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