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_第十四章 天啟帝窮得叮噹響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這些想方設法偷稅漏稅的人,誰家不是良田千頃,買賣無數?這些人大多都是說一套做一套,滿嘴的仁義品德,平時倒是魚肉鄉裡。

賦稅的承擔變得不堪忍耐,不是因為捐稅高,而是因為很多捐稅要用白銀付出,而白銀對於農夫來講,非常難以獲得。

各地的奏疏起首要送入內閣,由內閣大學士寫上措置定見,然後才呈遞給天子,由天子決定終究的措置體例。

聽聞王安的話,朱由校一愣,這麼少?要曉得明朝此時的貿易和本錢要比清朝強很多,但是每年的歲入卻差這麼多……

獨一一個啟事就是很多人不交稅。想到這,朱由校的心在滴血,彷彿看到了很多真金白銀就這麼飛走了,因而在內心冷靜替這些人狠狠地記了一筆。

想到這裡,朱由校愣了下,放下茶盞衝著門外喊了一聲:“去叫王安來見朕。”

就是如許的一群人,多年來竄改賦稅冊以迴避大量賦稅,並老是鼓吹向農夫征稅。這些人不但偷稅漏稅並且因為權勢龐大也就更加肆無顧忌,幾近甚麼都做。

朱由校定了定神,看著麵前這一堆奏疏,嘴角暴露了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

畢竟有錢了,纔好辦事不是嗎?

想到這裡,朱由校不由揉了揉太陽穴。

見皇爺揮手讓本身歸去,魏忠賢鬆了口氣,如蒙大赦般地分開了。

但現在國庫裡,估計冇甚麼錢。對於本身有多少錢的題目,本身還真的不清楚,隻能問本身的大管家王安。

誰說當天子輕鬆了?明君難做啊!

可見天啟天子是個窮光蛋啊!朱由校在心底哀嚎了一聲。要曉得,乾隆三十六年,一年的國庫支出就是3700萬兩白銀,那隻是一年的歲入啊!

在朝堂上,很少有真正想要為百姓辦實事的人。大部分官員在朝堂上攻訐彆人,在處所上架空強大的官員,同流合汙昧著知己辦事。

王安這段日子說忙也不忙,說閒倒是蠻多嚕囌的事情要措置的。這板凳還冇被屁股坐熱,就又被皇爺呼喚到了乾清宮。

將地盤以低得不幸的代價賣給有權勢的豪紳,本身租田做耕戶,用高租調換庇護;或者放棄地盤流亡,但願彆的處所環境會好一點。不管他們如何挑選,地盤或是荒涼,或是落入豪紳之手。而當局的定額還是壓在剩下的農夫身上,這類惡性循環愈演愈烈。

“王安,朕有多少庫銀?”朱由校一邊問,一邊內心唸叨:千萬不要奉告我國庫赤字。

朱由校微微點頭,內心開端策畫要汲引哪些小官員。固然朱由校不曉得大多數文臣武將的才氣和虔誠,但是大部分的汗青名流還是曉得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