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三把火,吏部為了博得一個好印象,也拿出了十二分的本領,代理吏部尚書吳顯祉不但親力親為,還挑燈夜戰,連夜趕工,總算在第二日淩晨,拿出了內閣和軍事參謀部的軌製標準。
陸承啟也顧不得他,當即攤開奏摺仔細心細看了起來。在陸承啟的打算中,內閣大臣隻要參謀權,冇有決策權。當然,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也還是能定奪的。
同時,陸承啟規定,擔負內閣大臣,便不能分擔六部,國度大權,毫不能集合在某個大臣當中,畢竟這是封建期間,陸承啟還是挺怕有人造他的反。
現在陸承啟的權力達到了顛峰,馮承平即便心有不滿,又如何敢辯駁?隻好說道:“臣遵旨。”
揮退了馮承平以後,陸承啟鬆了一口氣,但一看到堆積如山的奏摺,陸承啟還是忍不住一陣苦笑:“當天子還真是一件累人的差事啊,也是第一高危職業。說不定甚麼時候就倒在了奏摺堆上麵……”
陸承啟見他黑圓圈雖濃,但精力卻極其奮發,便曉得內閣和參謀部有了。當即笑道:“來人,給吳卿看座!”
踏入垂拱殿當中,馮承平當即見禮道:“微臣拜見陛下,陛下萬歲……”
陸承啟方纔踏入垂拱殿,當值寺人便出去陳述,吳顯祉在殿外求見。陸承啟正被一堆堆的奏摺弄得頭都大了,當即說道:“請他出去。”
而明朝內閣製不好的處所,在於內閣固然有票擬的權力,但必須依托寺人送奏摺。這大大違背了陸承啟的底線,以是陸承啟直接規定,奏摺須先送到文德殿,由內閣大臣先批閱,再送到垂拱殿,交由他做最後決定。這治國之事,如同烹小鮮,一個不慎,便會有千萬人受難。陸承啟如許做,也不過是為了謹慎一點罷了。
陸承啟見到這內閣內裡並冇有束縛皇權的處所,不由得眉頭一皺,看得吳顯祉心驚膽戰的。顛末一係列的整流行動,讓全部朝堂墮入風雨當中,也讓陸承啟的聲望達到了最高。
當即,陸承啟叫來秉筆寺人,擬了一篇聖旨,蓋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以後,遞給馮承平,說道:“本日是八月初十,另有半年時候,充足舉子們趕路了,你下去籌辦吧!”
六部的辦事處都在皇宮當中,如果天子召見你,你不在,那就是大大的瀆職了。禮部尚書馮承平接到陸承啟的召見,不敢怠慢,當即放動手中的事情,跟著傳口諭的內侍,一起前去垂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