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_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但光按穴位還不敷,我們還得從底子高低工夫。您記得《陰陽十二官相使》那本寶典不?裡頭說了,治這膽癉,得用上膽的募穴和俞穴。募穴就像是膽的客堂,我們得去串串門,那就是‘日月穴’,在胸腹部,跟心臟邊上的‘期門’穴是鄰居,好找得很。俞穴呢,就是膽在背上的小窗戶,叫做‘膽俞’,位於背部的膀胱經上,給它來個熱敷或者拔罐,也是極好的。”

黃帝點頭,一副如有所思的模樣:“本來如此,那治這病有啥講究不?”

說到這裡,我們無妨再聊聊那些陳腐的穴位和丹方。固然現在我們不消那些陳腐的穴位稱呼了,但它們的服從和道理還是一樣的。比如,我們現在說的“腎俞穴”,在當代能夠就是“腎之俞”,意義都是腎臟在背部的反應點,多按按能補腎強身。至於丹方嘛,那更是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按照病人的病情和體質來量身定製的。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本來如此,那再來個困難考考您。有人啊,頭痛得短長,一年四時都不帶停的,這得是造了甚麼孽,才得這麼個磨人的病?給它起個啥名兒好呢?”

“那咋辦呢?”天子陛下獵奇地問。

岐伯教員慢悠悠地接過話茬:“陛下所言極是,這病啊,根兒在太陰脾經,但表示最較著的倒是胃,跟肺也脫不了乾係。我們給它起個名兒,就叫‘厥病’,聽起來就挺嚴峻的,並且啊,這病一旦到了這個境地,根基上就是迴天乏術了。這病啊,就是典範的‘五不足、二不敷’的典範案例。”

岐伯捋了捋他那超脫的髯毛,慢悠悠地說:“陛下,這病啊,有個高雅的名字叫‘息積’。您聽聽,這名字多成心機,就像是身材裡住了個愛積氣的‘小調皮’。不過您放心,這病不影響用飯,胃口好得很,就是治起來有點毒手。鍼灸啊、艾灸啊,這些通例手腕可不好使,得靠導引術加上對症的草藥漸漸調度。單靠吃藥啊,就像是給這‘小調皮’送零食,治本不治本,得雙管齊下才行。”

岐伯教員清了清嗓子,開端他的醫學小講堂:“這‘五不足’啊,實在是指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中,某個或某幾個臟器的服從過於亢進,氣血過分暢旺,超出了普通範圍。而‘二不敷’呢,則是說相對應的,有兩個臟器服從低下,氣血不敷。詳細到這位患者,內裡看著是五臟之氣不足,內裡倒是脾腎兩個首要臟器不敷。這類表裡衝突,表裡不一的狀況,就像是一小我穿戴厚厚的棉襖在火爐旁喊冷,你說這能不糟心嘛!以是啊,這類身材既不方向表證也不方向裡證的環境,常常預示著病情凶惡,難以救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