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_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一(十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說到調度,前人的聰明可很多。“其化上苦溫,中辛溫,下甘熱”,這句話就像是一個老中醫開出的食譜建議。上麵的濕氣重,吃點苦的、溫的食品;中間呢,用點辛辣暖和的來調和;上麵的酷寒嘛,甜美的、熱乎乎的食品最合適了。我們當代人固然不必然能完整遵循這些來,但想想看,一杯暖暖的薑茶配上幾塊甜甜的烤紅薯,是不是既應景又攝生呢?

“邪氣化日也”,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實在就是說,這一年裡,氣候竄改能夠比較狠惡,時而酷熱難耐,時而酷寒砭骨,我們得謹慎防備,彆被這些“邪氣”給侵襲了。至於“災七宮”,我們就不窮究了,畢竟那是當代人對星象的一種解讀,我們還是多存眷實際餬口中的安康吧!

中間脾胃這塊兒呢,我們來個“和胃小妙手”:小米50克(甘和),加點紅棗8顆(健脾養血),再來一小把枸杞5克(滋補肝腎),熬成“小米紅棗枸杞粥”,暖胃又暖心,讓你的脾胃感遭到滿滿的愛意。

說到調度,我們得來點實際的,那就是“藥食宜”。上麵的燥,我們用點苦小溫的東西來津潤,比如喝點菊花茶,清熱解毒;中間的火,我們就用點鹹溫的,比如吃點海帶,滋陰降火;上麵的火,我們就用點鹹寒的,比如來點綠豆湯,清冷解暑。這的確就是大天然的“美食攻略”,我們得好好操縱。

那麼,在如許的年份裡,我們如果感受身材有點兒小恙,該如何調度呢?彆急,中醫早就給我們籌辦好了“藥方”——上鹹寒,中酸和,下辛涼。聽著是不是挺高大上的?實在啊,就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用食品或藥物來均衡身材的陰陽。

- 花椒:一小把(約5克),煮水泡腳,或者加到湯裡,讓寒氣無處遁形。

我們先來聊聊這“火化七,風化三,正化度也”。這句話聽起來挺玄乎,實在很簡樸。火化七,就是說這火的力量占了七成,想想看,夏天熱得你隻想吃冰淇淋的時候,那就是火化七在作怪;風化三呢,就是說風的力量占了三成,春季的風,固然帶著點涼意,但更多的是讓人表情鎮靜,萬物復甦的感受。這兩股力量搭配得方纔好,就像是烤肉時的火候,既不過分也不完善,這就是所謂的“正化度”。

不過,我們當代人能夠對這些中藥的名字有點陌生,彆急,我來給你簡樸解釋一下,並且我們把古時候的重量單位也換算成當代的克,讓你在家也能輕鬆DIY。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