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拾遺_寺南嶺·常家大院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門裡走出來一名端著飯碗的村婦,問我們:“找誰?”我說:“不找誰,看看你們的老屋子。”問他們知不曉得常家的先人是做甚麼的,女人答覆說:“我們不太清楚。聽上輩人說,彷彿是當過一任偽縣長。這屋子是‘土改’的時候分給我們家的,之前的事情都也不曉得些甚了。”說著話,從對門出來一名六十開外的村民,臉頰肥胖,五短身材,神采馴良,穿戴一件藍滌卡的中山裝,手裡端著一碗麪條吃得吸溜吸溜,邊吃邊對我說:“彆看常家是有錢人,但是對老百姓好,積德積善的事情做了很多。村上有誰家過不去了,隻要找到門上來,都會幫忙。家裡有了打石頭、鑿磨的活兒,都叫村裡的貧民來做,讓他們掙點錢養家餬口。”

中間一名農夫說:“都是被偷怕了。”

常氏家屬本來完整的大院被分紅了好幾家,院子裡放著一輛三輪車,到處是混亂的雜物。最為惹眼的是講求的拱券形石雕門窗,雕花木框已然殘破,上麵的春聯橫額積滿了灰塵。

我問:“常家有先人在村裡嗎?”白叟說:“先人來也有,不過都在內裡,村裡冇有甚人了。”

從大院走出啦,看到一麵外型格外奇特的大門,分歧於常見的玉輪門,通體橢圓形,精美高雅,有一類彆出機杼的美。很想出來看看,卻大門舒展,隔著門縫隻能看到一堵照壁。此時才明白了照壁在鄉村傳統民居中的感化,那就是不讓外人一目瞭然。村民說這院子早已經冇人住了。

常家先人奉告我說,她現在住的這串院子,是常家當年的堆棧,是她祖奶奶出嫁時候的陪嫁,“土改”的時候,常家的房地產分給了貧下中農,常家就住到堆棧裡來了。我細心看了看屋子的佈局,倒也廣大健壯,卻冇有任何藝術裝點,平常風景罷了。

屋仆人又帶我拍了他家門蹲上的浮雕,一邊一隻大象,在中午的陽光下,立體感非常強。我叮嚀他說:“現在鄉村失盜的環境非常嚴峻,你還是把門口的石雕看顧好,彆讓人給偷了。”屋仆人歎了一口氣說:“現在鄉村都冇人了,剩下的都是婦女白叟,不要說看家,真來了甚麼好人,驚駭都來不及呢,人家要偷就偷吧,這也是冇體例的事情。你們來的時候瞥見一個老舊的屋子吧,那是當年的官衙,本來也是方剛正正的一個完整修建,厥後修路給拆了一半,正殿門前本來有一對石獅子,足有一米多高,也被人偷了,傳聞是本村人夥同盜賊乾的,賣了很多錢。現在這民風,如何說呢,不能提了。”經他這麼一先容,我才曉得了在路邊見到的舊修建本來是當年的衙門。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