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鐵大唐_61 夢駝鈴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唐初並冇有製糖技術,或是用糧食熬製成帶有焦糊味道的大塊糖,被稱作“粘糖”。或是將蜂蜜的結晶體搓碎,因其形狀近似沙礫,故而稱之為“沙糖”或“砂蜜”。阿隆老者贈送給楊桓的沙糖,便是蜂蜜的結晶顆粒,用以塗抹在羊肉上,蘸著鹽巴和胡椒粉末一起食用,味道更加鮮美。

隨隊押送的百名軍士,儘皆裝備了利刀長弓,身著簡便皮鎧,一起打起姑墨國的燈號,火線四名儀仗兵舉起一塊巨大的布招,上麵用鬥大的佉盧文和漢字,清楚謄寫著要去於闐國獻禮稱臣,以免扮作鬍匪的於闐龜茲兵士劫奪。

如許的綠洲在絲綢之路沿途並不罕見,常常喜好收留過往的商隊過夜,供應食品飲水和留宿場合,且能庇護商隊不受賊人擾亂,近似於大唐的堆棧職能。有才氣在絲綢之路來往販運貨色的商隊,常常都是多金之輩,受人如此熱忱接待,常常不會憐惜財帛,動輒留下豐富的禮金相謝,以是綠洲四周牧民都喜好收留商隊在本身家裡過夜。

楊桓本就是成心過來套近乎,乾脆命人將饢餅淨水送去河邊,本身則坐在篝火中間,聘請阿隆父老一起食用羊肉,一麵同阿隆扳話起來。

自唐至西亞的絲綢之路上大小國度星羅棋佈,一起上鬍匪能人無數,是以商隊大多雇傭軍士,一旦在路上碰到大股商隊或是國與國之間來往的兵士儀仗,常常跟在前麵尋求庇護,也不是甚麼新奇事。以是楊桓處於安然方麵的考慮,還是逼著哈迪力草草籌辦財物和美人,一大早便去往於闐國朝覲,楊桓纔好跟在前麵,儘量減低被鬍匪伶仃盯上的風險。

龜茲同於闐互為犄角,兩座城池間隻相隔不到百裡的路程。傍晚時分,一前一後兩支步隊便走到了岔道口。朝覲的馬隊自行前去於闐國方向,楊桓則帶著駝隊行往東南邊向,在一片附屬於龜茲領地的綠洲之畔臨時歇息一晚。

除了隨隊六七名販子以外,另有二十餘人的雇傭軍,腰懸鋒利的彎刀,揹著強弓硬弩,一起庇護商隊財賄和販子們的人身安然,如許的駝隊在西域非常常見,範圍也不是很大,涓滴不惹人諦視。

因為這裡便是龜茲屬地,阿隆對去往龜茲的門路瞭若指掌,為楊桓指導一番的當口,架在篝火上整隻燻烤的全羊,油脂滴進火堆裡,收回吱吱響聲,香氣已經飄散滿盈開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