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_第58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8)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把致病風險當作病症;

一方麵大夫不會從教誨學方麵去思慮,另一方麵大夫普通不肯意奉告前來救治的人說你冇病,不開藥就打發走。病人有病,冇有被診斷出來,大夫是要承擔任務的;但病人冇病,被思疑有病而停止醫治,即便最後明白診斷為冇病,大夫也不會惹上費事。能捕獲蛛絲馬跡的症狀對病症做出診斷的大夫,才更受大師的尊敬。這是第一個啟事。

[9](德)耶爾格・布勒希,《疾病發明者》,張誌成譯,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89頁。

意大利聞名兒童教誨家蒙台梭利,是一名醫學博士,她曾是兒童神經病科大夫。在和分歧的患兒打交道的過程中,她越來越感到藥物處理不了題目,題目在教誨上,教誨纔是處理兒童精力及行動題目的最有效體例。

9、代表科學和權威的大夫們

[4](蘇)蘇霍姆林斯基,《給西席的建議》,杜殿坤編譯,教誨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37頁。

註釋:

“減少乾預”,給兒童“自在的氛圍”才氣培養出身心安康調和的兒童,這和前麵提到的絕大多數“多動症”兒童來自管束嚴格的家庭,恰構成邏輯上的符合。如果說真有一種藥能治孩子的弊端,那麼“減少乾預”和“自在的氛圍”應當是最好的兩片藥。

第二個啟事是,從醫學研討上,大夫需求不竭構成本身的學術研討服從,但並非統統的服從都自研討而來。《疾病發明者》中有一段話非常出色,摘錄以下:

十、把藥片扔進渣滓桶是治癒疾病的開端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