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_第55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5)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這時我看到了兩本書:一本是德國天然科學家、最好醫藥記者耶爾格・布勒希的《疾病發明者》;另一本是美國聞名記者蘭德爾・菲茨傑拉德的《百年謊話》。這兩本書都用翔實的質料和和透辟的分解,揭穿了當代醫藥生長中呈現的各種“圈套”與“黑幕”。他們不約而同地對“兒童多動症”提出質疑,以為這是一種無端地被製造和擴大化的“疾病”。

彆的,建議孩子玩單機遊戲,不玩收集遊戲。前一種玩到一定時候能夠結束,後一種因為不竭進級,總也不能結束。

我前幾年在一所小學打仗過一個男孩。當時這個男孩上小學二年級,被以為得了嚴峻的“多動症”。

我闡發他的忍耐力能夠來源於他非常珍惜本身“是個普通孩子,而不是有病兒童”如許的竄改,即便偶爾捱打,也比彆人用非常的目光看他好。現在這個孩子頓時要升入小學五年級,學習成績中等,在遵循規律等其他方麵都完整普通了。他的一雙小手再也不需求被大人鉗住,他獲得了自在,真正有了同窗和朋友。

同時,我還常常找孩子的班主任,儘量竄改班主任對孩子的觀點,讓班主任信賴他冇病,是個普通孩子。我和班主任一起想體例,通過讓孩子為班裡做點事來製造孩子的成績感,對他構成必定與鼓勵。當班主任不再用非常的目光對待孩子時,班裡的同窗們也跟著竄改了態度。

1、從稱呼的變遷,看疾病的無中生有

當代醫學的生長,令人們詭計用醫學解釋統統需求改良和矯治的征象。孩子“不乖”自古就令很多人頭痛,因而這個題目進入了大夫們的視野。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5年,法國精力科大夫霍夫曼寫了一本書《蓬頭彼得》,描述了一個活動過分的兒童,這提示人們對兒童躁動不安征象的存眷。一個世紀後的1947年,有專家猜想少數兒童過分活動是由腦毀傷引發的,故將該征象定名為“腦毀傷綜合征”。因為如許定義不敷以解釋大腦從未受傷的孩子們好動的表示,腦毀傷之說行不通,就有人提出這是“腦輕微毀傷”的成果。但是,“腦輕微毀傷”說在很多兒童的心機查抄中底子找不到,在生長過程中也無跡可尋,如許定名也行不通。因而,就分開大腦,提出“行動服從停滯”――這個稱呼躲避了病因不清的難堪,隻是以“表示”來定名。可這個稱呼因為觀點太恍惚,被美國食品藥品辦理局製止。但兒童行動不乖已被醫療界認定為一種需求醫治的疾病。1962年,一個國際兒童神經科學事情集會決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臨時定名為“輕微腦服從平衡”(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簡稱MBD)。1980年,美國公佈的《精力停滯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將此定名為“重視缺失停滯”(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簡稱ADD)。最後,在1987年,美國精力科大夫發明呈現在最遍及的稱呼“重視缺點多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6]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