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我也重視鼓勵孩子,因為她畢竟是孩子,需求一些淺近的成績感。比方,一張數學卷子,她考了85分,經過她本身點竄後,又有9分的題做對了,但另有一道6分的小題冇改對,我會很鎮靜地在她改正的題上打上對勾,然後用鉛筆在原分數中間寫上“94”,奉告她現在的成績已變成94分,而不是85分了。那道6分小題她能夠會頓時再改正,也能夠需求再想想或第二天就教教員,或需求媽媽和爸爸給她講一講。總之非論甚麼時候改正了,我就會把阿誰94分擦去,寫上100分。即便卷子已經讓教員重新收走了,我也會給她一個口頭一百分,對她說“明天你另有一道題不會做,是94分呢,明天就都會了,變成了100分!”
“分數”和“成績”實在並不完整對等,分數能夠反應成績,但分數不即是成績。如果家長從孩子一上學就隻是著眼於每次測驗得了多少分,而冇有培養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那麼“優良成績”必定隻是一時的夢幻彩虹,讓那些冇有遠見、冇有結壯心腸的家長終究絕望。這就是為甚麼很多家長感到很奇特:我的孩子在小學時很優良,常常考九十多分或100分,為甚麼上了中學就不想學也不會學了?呈現這類環境,啟事當然有很多種,但這當中必然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從小養成的不良學習動機,其成果一是廢弛了學習胃口,二是動機的低下束縛限定了他們的視野和才氣,使他們生長的空間越來越狹小了。
前些天在集會中碰到一個老同窗,他兒子上初中二年級,學習成績一向平平,他為此有些憂愁。那天我們正用飯時,他收到兒子的一條簡訊,說數學考了97分。看來孩子非常歡暢,都來不及等爸爸回家,急於奉告他這個好成績,並問他歡暢不歡暢。我這位老同窗當然歡暢,當即對大師宣佈了這個事,說他兒子已有兩年紀學冇上過90分了。他當即給兒子回了簡訊,合上手機時,他有些對勁地說,他奉告兒子“我歡暢,但你要考100分我更歡暢”。他還沉醉在本身很會鼓勵兒子的傑出感受中。我不客氣地對他說:“你如許說真是瘋了,這不但粉碎了孩子麵前的歡愉,他方纔建立起的一點自傲,也足以被你這句話擊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