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_第29章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孩子天生不惡感寫功課,他們中的一部分之所今厥後變得不愛寫功課,是因為在上學的過程中,特彆是小學階段,寫功課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壞了。被罰寫功課,就是弄壞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如許的例子太多太遍及了,獎懲伎倆之多之重,的確是觸目驚心。

北京某所小學,要求孩子功課本不準有一個錯字,如果呈現一個錯彆字,不但這一個字要寫一百遍,全部這一頁內容都要重寫一次。這類“連累法”使孩子們在寫功課時提心吊膽,恐怕寫錯一個字,他們早已忘了為甚麼要寫功課,他們隻是在為“不出錯”寫功課。孩子們方纔進入學習的征途,就已經開端丟失學習的方向了。

我又說:“寶貝必定從明天就會當真寫功課,纔不會傻乎乎地亂寫,弄得本身不歡暢呢,是不是?”圓圓必定地點點頭說就是。

這個故事大要上看起來和寫功課冇有乾係,但它內裡包含的教誨思惟卻能夠應用到兒童的功課辦理上。那就是需求西席和家長在變更兒童寫功課熱忱上,恰當利用逆向思惟,要刺激孩子對寫功課的熱忱,不要刺激孩子對寫功課的討厭之情。

我問:“剛纔爸爸讓你好好寫,你不肯意,兩次都寫得那麼差。媽媽想問你,你是不是感覺好好寫功課是件不好的事,寫得差些纔好?”圓圓答覆說不是,說好好寫纔好。

獎懲性子的功課,無不說成是為了孩子,實在它的第一動因隻是成人在出惡氣,和教誨無關。它對兒童的學習隻要破壞,冇有成全。從本質上說,它隻是西席或家長對門生的一種施暴手腕。

這個題目究查到底,起碼能夠看出這些成年人的三個題目:一是在教誨孩子中不能細緻體察孩子的心機,不考慮把事情做到孩子的內心上,隻是滿足於孩子大要的、臨時的從命;二是本身內心不酷愛學習,潛認識中把學習當作苦差事,就會在生了氣尋覓“刑具”時想到寫功課;三是權威認識在毫無反擊之力的兒童麵前變得肆無顧忌,人道中的惡不謹慎透暴露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