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露台上的那位高僧竺法深,麵孔清臒,穿著並不是沈哲子所熟諳後代那種僧衣法衣,而僅僅隻是時服素衣,隻是頭頂受戒罷了。時下和尚之姓隨師而行,若承天竺者則以“竺”為姓,若承月支者,則以“支”為姓。至於佛教徒以“釋”為姓,則要到稍晚一些的高僧道安纔有此議。
但是高僧支道林卻能對《莊子》中的“清閒遊”援引佛理,闡收回新意來,一時為時人所重,推為大賢。
但是這個世道,佞佛者有之,作歹者更是不知凡幾。將人的教養依托於這類虛妄之說,本身就是一種愚不成及的設法。人若本性良善,不信神佛亦能睦於鄉裡,不害於人。至於本身便有諸多虛妄歹念,畢生禮佛亦是罪過累累,或還能在佛法中找到為惡以後迴避內心怒斥的來由。
沈哲子從無設法要與王氏後輩敦睦相處,聞言後亦嘲笑道:“或是戴公之馨芳香,掩住了此處俗臭,不然應不至行此途中。”
沈哲子剛要開口答覆庾條,劈麵卻走來幾人,此中一個老者便是戴邈,沈哲子曾在紀氏府上見過一麵。至於另幾個年青人,若冇猜錯的話應是王氏後輩,此中一個帶著頗具胡風的風帽,便應是素有風疾的王胡之。
固然相互並無多深厚的友情,但既然道左相遇,總要上前去打個號召,因而沈哲子便站在道旁對戴邈行一禮。
“諸位聞佛言久矣,不知可有以教我?”
三人當中,王彭之年紀最大,視野在沈哲子身上掃一眼便轉向旁處,號召都懶得打一聲,很有簡傲之風,對於庾條一樣視而不見。王胡之年紀最小,倒是打量了沈哲子幾眼,神采間卻透暴露不加粉飾的不悅及厭色。
聽到旁人非議,沈哲子倒也並不憤怒,他之以是先吟這段佛門公案中前一首佛偈,便是留了背工。若相互罷休,後一首更驚人的便可不提,但若仍膠葛不休,那就誰出頭打誰臉!
王彭之聽到這話則反應有些狠惡,直接一口啐在了地上,冷酷道:“狂悖流派,武夫之才,真是有辱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