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學區內,除卻黃埔軍學和政經官學,另有長秋醫學、師範學館、匠工理學和營工商學等諸多學府。
朝堂公卿皆深覺得然,齊頌陛下聖明。
阿蘇謝毫不躊躇的將這三個歸化名額用在老婆和兩個兒子身上,將他們接入漢境居住。
大漢夙來正視戶籍軌製,就學、參軍、入仕、遷徙乃至購買田宅,官府皆要核鑒戶籍,可不是隻看姓名的,過往可有功勞,可有劣跡案底,皆是清清楚楚。
他本是西域精絕國的販子,數年前恰是在這處官道上,他向漢軍揭露有精絕夫子暗害逃竄,故得了重賞,且例外得了歸化名額,冊入漢籍。
常常行至此處,父親老是要“祭奠”昔年那群精絕鄉親,非是懺悔,更無嘲弄,隻是聊表感激之情。
阿蘇謝乃四周小巧之人,辦事又利落,深得總掌事看重,且他是因功歸化之人,本身已為漢民,其親眷要“依親歸化”相對輕易,故總掌事向官府為他申請到三個依親歸化的名額。
廷尉府和大農府則公佈呼應的律法和政令,且垂為定製,供先人依循。
漢廷雖鼓勵商賈處置外貿互市,然對各種理工技藝和匠師停止嚴苛的出境管束,凡大農府明定的管束品項,包含冊本和匠作,皆不得出境。
不但諸多藩屬國,便連安眠和巽加兩大國,大漢與之簽訂邦約時亦是明定,若呈現近似景象,須準予各駐外使館的漢軍在其境內抓捕孽賊。
小兒子入官學就讀後,當然可免費發放課本,然一步先步步先,無妨提早買全,何況大兒子年事已大,不早些補足缺失,是不成的。
實際上,他更加自家宗子遺憾,蘇冀自幼聰明,如果早些歸化入漢,進入官學就讀,將來無疑會有更好的前程。
天子陛下曾言:化外蠻夷,不通教養,當以漢學鼓起文教,使其知我中原禮節之泛博,文蘊之賅博,方心向漢室。
不幸天下父母心,寧肯傾儘家財,殫精竭慮,也要為自家孩子追求最好的前程。
阿蘇謝拎著酒囊,拔了軟木塞,從駝背上傾倒酒液,灑落在官道上。
官道上,駝鈴生生,商隊絡繹不斷。
宗子蘇冀雖是聰明,然去歲剛遷來漢境,不但難以通過匠工理學的思惟檢查,且其長相異於平常漢人,饒是幸運退學,隻怕也遭同窗架空。
當年,那些被漢軍擒拿的精絕夫子,被綁在木架上,立於道邊示眾,身後仍暴屍旬日。
過往的戶籍卷宗得翻找,書吏在竄改前,還得叨教戶曹官,可不似後代中原,可停止電腦功課,網上簽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