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是小年,十仲春冇有三十,次日就是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正月月朔,徐和帶領黃巾軍圍著漯陰城三麵猛攻。劉備軍捉襟見肘,疲於奔命。劉備固然前被徐仁所傷,臟腑疼痛,但也不得不抱傷上陣,躬擐甲,親執矛,參與戰役。戰陣之上,刀槍無言,雖有武衛隊極力庇護,劉備卻不是畏縮在後的木偶,數次越眾而出,手殺數人,本身也被黃巾士卒所傷。
田豫道:“不然。漯陰之於劉公,正如關中之於高祖,河內之於光武,皆底子之地,不容有失,失則無立品之所、用武之地。現在看似黃巾凶頑,其勢已衰,當死守與其相持。數九寒冬,凍人墮指,其豈能久陳兵於田野?且糧草也難以支撐。以豫料之,不出三日,其必退兵。屆時我軍掩擊厥後,破之必矣!請劉公勿得擺盪,當對峙以待其敝!”
土鼓縣外,王喜回望很久,對擺佈道:“土鼓乃是大縣,顯勝於陵,棄之實在可惜。”
趙雲道:“簡君何意?”
簡雍遂入見應舉,陳懇勸說:“泰山與劉校尉皆為黃巾所患,若劉校尉兵敗,泰山亦難獨存,故應公令君來救。君顧慮曆城襲擾後路,自是慎重之謀,然漯陰又不成不救,實在兩難。雍建議君借一曲兵於趙軍侯,使其偽為雄師北上,必能使徐和駭懼,使漯陰得救。此乃分身之計。”
簡雍道:“一屯兵僅百人,在萬軍交兵中難起感化,請益之。”
劉備裹傷不退,仍舊越前衝殺。漢兵皆感奮,高呼鏖戰,大家奮勇搶先,硬生生將仇敵第一波守勢打退。
應舉道:“最多兩屯兵。君勿再多言。”
城上守兵共兩千五百人,還多有傷者。城下黃巾軍可戰之兵仍有兩萬人,此中徐和一萬人,李獨耳六千人,司馬俱兩千人,巢集兩千人。
漯陰城就如驚濤駭浪中的一頁扁舟,看起來隨時都會顛覆,但最後卻始終未破。黃巾整整攻了一天,士卒毀傷甚重,高低皆疲,怨聲四起。四名上使以及其下的小帥之間各有策畫,定見相左。李獨耳對徐和對峙的先攻漯陰、再進兗州的計謀大加抱怨。徐和怒而辯駁此乃眾議,當時李獨耳亦附和,現在純屬推辭任務。司馬俱和巢集則成心退兵。
劉備在城頭朝下望去,黃巾士卒神采麻痹,一臉倦怠,潮流般向後退去,已有好戰之色。但陣型卻並不狼藉,仍舊在各級將領呼喝批示下,遵循行列附屬而退。劉備心中發涼,黃巾仍有攻城之力,而四周環顧,全部南城牆隻要千人,幾近大家帶傷,臉上也滿是怠倦和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