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可隨本將前去天牢,救援蔡郎中!”何鹹倉猝叮嚀道。蔡邕是漢末大師,若能救活,對於大漢文明的傳承,對於水鏡書院將來的生長而言,都有不成替代的感化。
蔡邕不過一介大儒,對於政治一竅不通,竟被王允毒害至此,可見王允氣度之侷促。蔡邕的罪,毫不是因為憐憫董卓。隻不過,蔡邕的這一聲感喟,被大權在握的王允抓住,成為了王允能夠光亮正大毒害蔡邕的來由。
“何必比及太傅致仕以後?洛陽皇宮複建結束之前,陛下還需暫遷宛城居住,太傅天然是要一併隨行的呢!”何鹹笑道。
馬日磾本是反對天子搬家的,但顛末何鹹這番勾引,也對宛城和皇家水鏡書院充滿了等候,再加上長安之地,還是麵對涼州馬騰、韓遂的未知威脅,搬家關東,確切是最好挑選,便冇有再反對。
“文和說得對!現在的朝廷,需求平和,不需求殛斃!”何鹹同意賈詡的定見。
“水鏡書院掃榻以待太傅!”何鹹恭敬執禮道。
蔡邕,可謂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大史學家、大音樂家、大畫家和大書法家。其通經史,善辭賦,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成就最深,名譽最高,自創“飛白”體,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經本六經筆墨。蔡邕以為這些經籍中,因為陋儒穿鑿附會,筆墨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後學,而奏請正定這些經文。詔允後,邕親身書丹於碑,命工雕刻,立於太學門外,碑凡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是中國第一部石經。傳聞石經立後,每天旁觀及摹寫人坐的車,有1000多輛,街道也是以堵塞。王允撤除董卓後,蔡邕因觸景生情歎了一口氣,王允得知後大怒,蔡邕要求刺麵砍腳換一命,以便完成漢史,王允不肯,蔡邕遂被殺。
“太傅大人學富五車,將來如果告老,無妨前去水鏡書院任教,那必將是天下仕子的福分!”何鹹毫不躊躇聘請馬日磾道。
“主公,王允殺不得!”賈詡竟然一語說破了何鹹心中所想。
“高順!”
“末將在!”
“驃騎將軍此話當真?”馬日磾問。
“太傅大人請講?”隻要馬日磾等人不要反對,甚麼都好籌議。何鹹不是董卓,還真不敢隨便拿這些老冬烘的命開刀。
“驃騎將軍可否將蔡伯喈從天牢當中放出來?”
“冇死,卻也離死不遠矣!”馬日磾歎道:“伯喈乃脾氣中人,固然不恥董卓之所作所為。但董卓畢竟對他有提攜之恩,有感而歎,卻被王司徒打入了天牢。得病也冇得醫治……傳聞已經病入膏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