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幫幫忙_第六十一回:心燈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國師高見。”法朗暖和笑道:“但修佛,也不必然要削髮。”

這話一出,台下世人嘩然,連李淵也不由微微蹙眉,呂仲明以善惡之分開場,吉藏便笑道:“國師此言大謬,若眾生皆行惡,世道滅亡之日指日可待,若不尊仁義,民何故堪?”

吉藏:“……”

呂仲明笑道:“清心寡慾,乃是適應天然的意義,老子說不爭謂之爭,是與萬物相合,複棄世地之意,並非讓人斷子絕孫。”

呂仲明見李淵似懂非懂,便主動幫金剛智解釋道:“他的意義是,積德就像存錢,存多了,就能去好處所費錢,花完了,就隻能當叫花子了,下輩子持續存錢。”

聲音震響,李淵等人都曉得本日是道家佛家辯法,卻不聊會以如許的一個彆例開端,三僧身披法衣,緩緩下台,呂仲明又回身道:“積德,行惡,俱是本性所趨,適應本性,有為無不為,是以人之常性。”

“說。”金剛智冷冷道。

法朗解釋道:“佛門有疇昔佛,現在佛與將來佛之分。”

金剛智:“……”

四週一陣大笑。

“敬德如何返來了?”李世民端倪間似有憂色,說:“還跑這兒來了,待會被我哥看到了不得了。”

“在揚州時,曾有很多招考文人來尋我。”法朗親熱道:“問我說‘法師,拜文殊菩薩,能讓我科舉高中麼?’”

這較著是統統人最體貼的事,說了這麼多,上到天子,下到百姓,冇有一個不怕死,冇有一個不想曉得身後會如何樣。金剛智微一沉吟,答道:“陛下,這是我佛朝世人報告的‘六道循環’。”

“求佛拜佛,不必然要削髮,而是順從於本身的慾望而行。”法朗朝諸人道:“修行如果大要上的求擺脫,求長生,佛門渡不了你。隻要許下本身大願,籍由修行的過程,令此願趨於大美滿,纔是功德。”

呂仲明一時候無言以對,法朗又朝場上,場下暖和說:“至於民氣中的苦痛與陰暗,在修行中,終得遣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不時勤打掃,莫使有灰塵。”

“也就是說。”吉藏最早站出來,說:“不必加以標準,也不必勸人向善?”

“修行。”呂仲明道:“是人的修行,貪嗔愛慾癡,喜怒哀樂,都是與生俱來的賦性,摒棄了任一點,人還是人麼?修佛就須削髮,削髮就須放下塵凡,不結婚娶,不能婚配,戒欲戒賦性,有何意義?”

但是吉藏卻彷彿早就推測呂仲明奸滑,在前頭一邊帶路,一邊解釋道:“諸相心生,佛門真義,統統法終歸兩說,一是人間萬相真諦,二是因果善業修行,唯是則已,與貴教何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