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端著熱碗,隻是看著,卻那裡咽得下去?他身為天子,哪曾吃過這些東西,就連在李催營中也未曾吃過這等食品。想起本身帝王以後,竟落至此等地步,不覺淚下。何如腹中饑餓,隻得含著淚勉強下嚥,一時候百感交集。
董承、楊奉明白李樂擅權,逼迫獻帝,玩弄大臣,早就深思分開此地。他倆雖忠,但兵力不敷,隻好臨時忍耐。現在安穩一些,便深思前程。想來,長安是不能回了,思前想後,還是把洛陽修整一下,移駕洛陽吧,到時再措置李樂不遲。計是好計,獻帝天然同意,卻安知,此中卻又橫生支節。
也該是獻帝有難,這一起被李催、郭汜率軍直追殺到黃河邊上,恰是後有追兵,前有禁止。李樂尋來一隻劃子,請漢獻帝棄車駕渡河。時價暮秋,氣候又冷,河岸又高,漢獻帝幾經周折身仔細弱,與伏皇後相互攙扶,卻不得下船,幸虧董承尋來幾匹白絹纏在獻帝與伏後腰上,這才緩緩放入船中。
獻帝一行,又幾經展轉,來至安邑縣。這安邑隻是一個小縣城,又無高樓,世人隻得臨時找了一處房舍進獻帝居住。
此三人均是當年習得承平道的,也曾與楊奉同事。厥後,楊奉歸附朝廷,卻一向與黃巾餘黨聯絡甚密,因而楊奉保舉此三人前來保駕。漢獻帝雖不信賴黃巾黨,此時卻也冇有甚麼戰略,隻得發詔免罪賜官召三人前來保駕。
董承、楊奉二人一麵拆人與李催、郭汜談合以遲延時候,一麵尋覓軍隊前來護駕。卻說董承、楊奉二人安軍之處離河東不遠,此處有三部黃巾軍餘黨,彆離是韓暹、李樂、胡纔在此成勢。
這三人中以韓暹最是英勇,因為習了承平要術上五卷中第二卷,最是勇猛,號稱黃巾軍中四道十三傑中第三傑。而李樂、胡才卻隻習了下五卷中一卷,天然落了下乘,不過李樂為人非常奪目,道法雖平平,卻最善用計。
李樂軍先至,行至郭汜防區。郭汜設想,將所搶財物佈於道前。李樂軍皆是黃巾餘黨,大部分都是鋤頭鐮刀鬨反動,大多隻為了能吃飽穿暖,現在見慢道財物,哪還記得隊形?哄搶下亂作一團,紛繁撿拾。李樂知是入彀,連連喝止,卻哪禁止得住,一時候步地大亂。李催、郭汜趁機引雄師兩下合擊,李樂軍大敗,幸得楊奉率軍救濟,又在李樂保護死保下,方得保全。卻不料李催郭、汜趁勝追擊,直殺得董承、楊奉等人大敗,朝北而退。途中幸得韓暹、胡才率軍前來保駕,說來也是剛巧,正迎上李催、郭汜當下又是一番苦戰,胡才卻死於亂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