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之前,還是天子老兒穩坐金鑾殿的時候,詳細哪個朝代可說不清了,某縣城有位縣太爺前來上任。其轎隊正走在大街之上,前邊銅鑼開道,前麵兩人高舉“躲避”、“寂靜”兩塊路牌,氣勢非常威武。
村裡的愚民愚眾,大多是誠懇巴交的農夫,一個大字也不熟諳,趕上這類事誰也不敢出頭,隻好讓仆人帶頭作揖告饒,承諾轉日在村中擺酒賠罪,另備肥雞糕餅,請各路仙家息怒,如此方纔作罷。
富商見侍女情意已決,便回屋把古鏡放了起來,又在廳堂之上安排宴席,叫來了幾個膽小的朋友共同作陪。席間,那侍女與世人痛飲一番,喝得酩酊酣醉。隻見她行動盤跚地走到堂前,翩然起舞,邊舞邊放聲而歌。在坐世人跟著她的曲調同聲應和,賓主皆是如癡如醉。侍女舞罷一曲,跪在地上又向賓主拜了三拜,俄然變回狸身,蜷伏在地而死。
遵循鏡中女子的叮嚀,縣令等一行人很快就找到了阿誰村莊。進村以後,縣令見村中一片蕭瑟,人跡稀落。每家每戶當中,少則一人中毒,多則舉家長幼全數中毒。村民們躺在床上,一個個麵無人色,眼窩向內深陷、口鼻內都是黑紫色的淤血,的確和殭屍一個模樣。
一天夜裡,縣令閫在房中熟睡,俄然聽寢室彆傳來一陣女子的抽泣聲。他趕緊穿上衣服,下床出外巡查。走到廳堂,他俄然發明,本來這抽泣聲,是從寶鏡當中傳出來的。就在他感到吃驚的同時,鏡子中俄然閃現出一個女子的身影。這女子邊幅秀美,身穿一件紅色長服,頭插一隻金色玉簪,緩緩從鏡中走出。
縣太爺聞言拍案而起,號令差役們將那賣藝之人抓起來鞠問,一訊而服,當堂打入死牢,擇日斬首示眾。
華姓仆人的兒子年青氣盛、素有膽識,他目睹四鄰受自家扳連,把度荒的糧食都搭出來了,還不知要餓死多少無辜百姓,不由暗中仇恨,深思:“那老道來源不明,固然曉得村中有糧窖,卻不會搬運挪移之術,不然也不必如此大費周章了,看來最多會些障眼變幻的邪法,我當設法為民除害。”因而趁那老道喝得迷含混糊,在裝糕餅的袋子底下墊了個石灰包,又紮了個小孔,等老道歸去的時候,石灰就一點點從孔中漏出,斷斷續續地撒了一起。
又道舊時江南一帶,有一個毗陵縣,其縣令家裡保藏著一麵家傳寶鏡。傳聞這麵古鏡,鏡麵紋路有如水波普通,並且有“除妖辟邪、解人疾病”之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