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朝貴公子是我冒充的這回事_第30章 問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儒生重整旗鼓,又問道:“《左傳》記晉國遷新田,楚國先遷邾,再遷繹,這三條《春秋》為甚麼不記?”

眾學子連連點頭,俱覺此題目提得刁鑽。

這回王揚連想都冇想,直接說道:“實在《春秋》向來不記各國自行遷都之事,隻記錄為外勢所逼,而不得不遷者。邢國遷夷儀,乃是為狄人所逼;衛國遷帝丘亦複如是;蔡國遷乃是迫於吳國;許國四遷,三由楚命;唯遷於葉,乃欲避鄭、楚雙逼,但還是事前顛末楚國同意,方敢實施。”

儒生淡淡道:“學府之地,序長序賢不序爵。”

儒生笑了一聲:“你還不配。”

王揚看了眼呆住的儒生與眾學子,持續說道:“以上七處,皆非諸侯本意之遷。《春秋》唯記遷都而不點明‘迫遷’,一來不附和諸侯不上報王室,自行遷都。二來不欲讓吳、楚蠻狄得誌。這恰是《春秋》一以貫之的尊王攘夷之義,即所謂‘微言大義’者也!”

王揚道:“是。”

儒生一口氣說完,看向王揚,眼中儘是挑釁之意。

“天然不是,問有幾處就是要你申明有哪幾處,萬一你如果蒙的——”

儒生眼中劃過惶恐之色,眾學子儘皆息聲!

黑漢冇聽懂這句話,歸恰是不信賴這書白癡真敢攔王爺。

儒生等了一會兒,嘲笑道:“想不出來就歸去吧。我荊州郡學,不是任何人都能進的。”

注:南朝宗王的封號代表食封地的賦稅,但卻不能享有封地的全數賦稅。西晉時是“三分食一”,餘下兩分得交朝廷,比及東晉國土減半,北有勁敵,隻能“九分食一”,不要感受“九分食一”聽得有點少,實在九分取一已經能過相稱豪奢的日子了。還不算宗王的其他支出。

王揚右掌伸出,掌心朝上,做了個電視劇裡常見的比武手勢,說道:“請。”

儒生仍舊冇昂首,隻是輕飄飄地說:“就是蘭陵蕭氏也不可。”

“既不是說客,你找我夫子做甚麼?”

宣城在揚州內,而揚州是京都地點之州,意義是想把京畿大州內取一郡封出去。以是大師讀南朝史乘時看某個王爺冊封的王號實在就能看出受寵不受寵。天子為不減少國稅,封王的處所普通都在長江中上遊等偏僻不發財之地,比如巴東郡就不算甚麼好封地。

王揚笑道:“這是第三道題?”

“莫非他想到入夜,我也要比及入夜?”

王揚閉目默算起來,學子們也開端低聲群情題目。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