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東王來了興趣:“哦?這騙子竟有如許的本領?那倒算是件大案。他冒充的是哪家啊?”
王揚道:“這啤酒鴨呀就是......”
若無此等膽識,也不能把荊州城中瞞上這麼久。
至於菜肴更是精美,從食具到擺放都很有講究。
巴東王看王揚盛湯喝,說道:“這道‘菰菌魚羹’還能夠吧?我荊州的鯽魚最是馳名,彆的處所可吃不到。”
柳憕見話題跑偏,插話道:“以是酸菜魚也是義興的做法嘍?”
蓋一來北音成為一種家學,僑姓各族之間閉門而授,家法分歧,差彆日顯。二來說話習得不免受地區環境的影響,吳語聽多了,不免感染。《世說新語·輕詆》記錄大名士支道林見完王徽之兄弟,返來後彆人問他觀感,他說:“見一群白頸烏,但聞喚啞啞聲。”所謂“啞啞聲”恐怕就有說其口音不正的意味在。
西晉一統以後,士族口音以北音為正。江南東吳舊音,遭到嫌棄。
此時如果行事草率的人說不定就順著柳憕的話,哼哈對付一聲。但王揚為保穩妥,既冇承認也冇否定柳憕的說法,而是另起話頭說道:“要說這鯽魚最好吃的做法,還是酸菜魚。”
但究竟上,南朝士族所秉承的“北音”,亦非南渡之初那樣純粹,而是遭到吳語影響以後的北音。宋明帝《文章誌》載:“安能作洛下墨客詠,而少有鼻疾,語音濁。後名流多學其詠,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柳憕提大聲音:“王爺!本朝出了一個大案,有人冒充士族,裝搖撞騙!”
厥後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多量北方士族僑居江南。他們固然失其故鄉,但說話仍以保持中原雅音為正,在這類民風的動員下,很多吳中大姓亦以操北音為榮,而對吳語多有輕視。
“灌......灌鴨子?”柳憕一怔。
王揚輕笑:“公然是奇怪事。”
還冇等王揚說話,一個聲音俄然道:
南北朝時風行用酸菜燉鴨鵝,還講究湯汁酸濃,如果不敷酸還要再加酸菜汁,以是當時有一道風行菜肴叫“醋菹鵝鴨羹”,在場的人除了王揚以外都吃過。不過用酸菜燉魚的做法倒是聞所未聞。
的確一派胡言!
注:①南朝士族所崇尚的北音乃西晉時洛陽的官話,而非當時北朝的口音。北朝漢人風行的口音乃舊北音和胡音的融會,被南朝人稱為“傖音”。如《陳書·周鐵虎傳》:“周鐵虎,不知何許人也,梁世南渡,語音傖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