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朝貴公子是我冒充的這回事_第101章 譜牒學者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注:關於“膏粱”和“華腴”的定義出自《新唐書·柳衝傳》:“郡姓者,以中|國士人差第閥閱為之。製: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華腴’。”

也就是說,隻要曾祖、祖父、父輩有曾做過尚書令、尚書仆射的,才氣稱為“華腴”。

而散騎省長官散騎常侍、秘書省長官秘書監,職位則又在侍中之下。

故而不管謝星涵還是柳憕,都隻能算作“華腴”,而非“膏粱”。

不知過了多久,戴誌高站起,雙腿因長時候冇有改換坐姿而變得麻痹,但他又要頓時行一個標準文雅的揖手禮,以是行動就顯得有些笨拙風趣:“柳公子,小人已經考據結束。”

可他偏生不肯如此。

他十三歲時曾遠遠瞥見三位貴族公子身著斑斕華服,風采卓然地站在山頭遠眺賦詩,六個主子把山道一攔,不準其他旅客上去。連縣令家都不敢多說一句。

也有分歧適三世三公前提的但被稱膏粱的,但那是在特彆場合,比如南北交際時,北臣李孝伯說張暢“君南土膏粱”。(《宋書·張暢傳》)張暢也是高門大族,父祖雖顯達,但都冇做到三公官,以是張暢答覆說“膏粱之言,誠覺得愧”,這既是謙詞,也是確切冇達到“膏粱”的標準。

以是在當時,嚴格來講,膏粱後輩可不是隨便叫的,起首得是高門士族,其次是往上三代,得有人做過三公官,才氣稱為膏粱後輩。

此為五省長官環境。

“成果如何?”柳憕心胸忐忑地問道。

三世內有為三公者乃可稱“膏粱”!

以他的身份,在郡縣中做“吏”是完整冇題目的。積功累升,說不定能入宦途。又或者專研經學,一起考到國子學去;再或廣修學問,舉秀才茂賢;也能夠脩名聲走舉孝廉的門路,總之,隻要運氣好也,肯支出,還是有仕進的機遇的。

再比如南齊時琅琊王氏的兩兄弟,王誌謂王寂曰:“汝膏粱幼年,何患不達?”(《南齊書·王寂傳》)王寂乃大名臣王僧虔之子。王僧虔歸天時獲贈司空,也是三公官。

所謂譜牒,是指記錄家屬世係的文獻,包含家譜、族譜、簿狀、傳記等質料。

即便不仕進,以他的家底,小日子也能過得不錯。

戴誌高遞上三張儘是墨字丹青的紙,一字一頓地說道:“此人絕非琅琊王氏!”

荀伯子三世以內的官位固然不如王弘家,但潁川荀氏的秘聞倒是很深的,從時候上說比琅琊王氏起家還要早。這個荀伯子是荀彧的七世孫,他寫過《荀氏家傳》,內裡說本身家“六世九公”,比袁紹家四世三公還牛,以是傲一點也便能夠瞭解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