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縣的糧倉、銀庫、架閣庫也都坐落於此,保衛非常森嚴。
沿河兩岸是兩條平行的大街,東邊的是會稽大街,西邊的山陰大道。三條水路交通的乾道,通過臨河修建的數不清的埠頭,相互相同著。
與之相對的另一座名叫‘旌善亭’,公佈的儘是些孝悌仁愛,貞節善行,乃是用來揚善的。不止縣衙前,城鄉各坊裡廂也都有這兩種‘懲惡揚善’的亭子。
一行人繞過聖諭亭,這纔到了縣衙門前。隻見那衙門正門兩側的外牆,呈八字向外傾斜,牆上也張貼著官府的文書。
馬典史讓沈默在月台前候著,自個跨上丹陛,進入大堂,穿過二堂,三堂,來到內宅,向縣令大人通稟。
到了地頭他才曉得,這一片修建群是由兩個縣衙和一個府衙構成。中間最高最大的阿誰,便是大明朝浙江承宣佈政使司部屬紹興府的府衙地點。其擺佈稍小些的兩大修建,便是會稽和山陰兩縣的縣衙地點,都相距府衙不過數百步之遙。
繞過照壁牆,便見遠處正門方向,有座題著‘忠廉坊’的大牌坊,非常高大氣度,將縣衙的門台都罩了出來。
但在通往大堂的甬道正中,還立著個名為‘戒石亭’的小亭。亭子中一樣供奉著一塊石碑,這碑朝外的一側上刻著‘公生明’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繞到前麵便看到,這碑向著大堂的方向刻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大字。
彆看三個衙門捱得這麼近,但實際上相互之間隻限於公文來往,三位處所長官相互並不走動。倒不是那兩位大人都像李縣令那麼懶,而是因為知府大人要遵循‘知府不入縣衙’的宦海端方,大師隻好各自待在衙門裡,靠鴻雁傳書相同豪情了。
“想不到還是個乖娃子呢。”馬典史不由笑道:“我們會稽縣秋決死囚,就在這塊‘行刑石’上斬刑……”說著比劃個砍頭的手勢,一呲滿口大黃牙道:“中午三科,哢嚓一刀,血如泉湧,好大一顆頭顱就落了地啊……”
沈默跟著那馬典史出了永昌坊往西北走。穿過幾條街道,跨過幾座石橋,便看到一條非常寬廣的河道。隻見河上船隻來往如梭,兩岸房屋鱗次櫛比,這便是分彆會稽山陰兩縣的界河,河東是會稽,河西是山陰。
緊走兩步,分開這鬼處所,便見到不遠處有座鬱鬱蔥蔥的小山,山南側迎著他的一麵,是一片恢宏連綴的修建群,沈默無法的發明,本身也不曉得這到底是哪個衙門。不由暗自苦笑:‘十幾歲了都冇把縣城轉遍,我這前身還真是個小宅男呢。’卻不想若冇有人家‘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他憑甚麼混進讀書人的步隊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