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上瓷器之釉水及色彩,其辨彆似屬較難,然向來各窯皆有其特彆之長處,如能對其特性皆有相稱之熟諳,則偽者一見即明矣。茲將各名窯器之特性列述以下:
乾隆之前之瓷器,所謂玻璃釉者,雖皆透脫如玻璃,而究有些須混融氣象,比之金泊、紫晶、子母綠等物。雖透脫如玻璃,終與真玻璃有彆也。仿造者,不管釉之厚薄,雖偶有似玻璃者,而終不能閃現混融氣象,與真者迥乎分歧也。
明中葉之前之紫色,完整為葡萄紫,至明末與清康熙之時,遂變成茄皮紫矣。然比茄皮之色略淡,比煮熟茄皮色又略重,非絕似也,但均係玻璃釉者。至雍正時,始有料釉粉彩之紫色,若將粉調成而略覺紫色者。然自雍正迄乾隆,雖偶有茄皮紫釉,然其色發黑,其釉亦薄而混。仿造之茄皮紫,釉薄則色淡,釉厚則混,且毫不純粹,必發紅或發黑,顯係由他色共同而來者,較之真器之紫色,確有天然人造之彆也。
瓷器之式樣,必須公道。其有不倫不類者,多為損毀改作之物。辨彆時,對於口邊宜十二分重視。設式樣不現成,而口邊色彩與其他部分不分歧者,多為改作之物,不成不察也。市上簡易之作偽,多有效粘瓷藥粘之者,故辨彆瓷器時,必須到處詳細查抄,如受此類棍騙,非惟受有喪失,亦為智者所暗笑,不成不重視也。
作偽者,以按換舊底為最多。蓋辨彆者多數均重視款字之真偽。甚有覺得款字真者,其他可不必考量。故改換舊底為作偽之最妙方。策其作之精者,在內裡頗不易察見,若在器內以加開堿水刷之,去其所塗抹之灰塵,則所介麵之陳跡,不難立見,況其釉色、式樣、火光、新舊比擬,終有分歧之處,絕難掩儘智之耳目也。
瓷器之有足耳及其他易碰落之部分者,辨彆時,務宜詳察其接連處所,盍此等部分易落,多有補上,再以火燒成者。若用吹釉之法補上,其陳跡極不易見,隻能夠釉之新舊火光之強弱覘之也。
有疵而無關緊急者,曰縮釉、曰短釉、曰粘釉、曰麻癩。縮釉者,謂入窯之際,火候驟緊,常常斂釉暴露胎骨也。短釉者,謂隨便掛釉不到底足。此等蘸釉法,病不在勻,故易為短釉之弊,粘釉者,謂釉汁未乾,兩器相併而為一,劈之,使開,若粘片礫然。麻癩者,謂入窯時,粘有火炭,釉汁稍縮成堆垛形狀,似麻癩也。此數者,皆宋元名器所常有,且因是而證作品之確者,故雖疵,而不得謂之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