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多虧顧言那次的不平氣,顧言現在完整回想起來了,蘇偶像插手了嘉佑二年的進士測驗,寫的作品就是那篇著名的《刑賞忠誠之至論》,而主考官是歐陽修。傳說中蘇軾的是第二,但是三甲裡並冇有蘇軾,對此有兩種說法,一是省試第二,一是錄在第二等。畢竟蘇軾的另一名篇《上梅直講書》寫的清楚:“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誠不自意,獲在第二。既而聞之,執事愛其文,覺得有孟軻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不過顧言還是感覺蘇偶像應當是省試第二。
之以是顧言有如許的設法,那是因為顧言俄然想起了一件事。當初第一次寫學年論文,顧言不知深淺,滿懷對蘇偶像的敬意,選的題材就是蘇偶像相乾的,題目交上去,被導師痛批了一頓。啟事無他――蘇偶像作為大文豪,寫他的人實在太多,各種蘇軾相乾論文浩如煙海,一個剛打仗論文的菜鳥,能寫出甚麼程度來?但當時的顧言並不平氣,而是找了很多的質料,硬是把蘇軾的這篇論文寫了出來。
這此中很有深意啊……值得揣摩,連絡上午講的那段孟子,這老先生絕對是受刺激了,並且,這類高難度的隨堂測驗,並且另有些政治敏感,真的冇題目麼?顧言環顧了四周這一圈的十多歲的小孩子。不過兩人又不熟,顧言也不曉得,這先生詳細是受了甚麼刺激,更不成能大喊一聲“這題目不科學”如此。也就隻得提筆寫了起來。
馬屁小小的拍上一下也就夠了,現在主題已經定下,隻待群情的東風了。顧言旁征博引,時不時插上幾句群情。竟是越寫越順手。比及顧言從暢快淋漓的寫到最後一段,卻已經發明,這是他寫的第三張紙了。這還不是最驚悚的,更驚悚的是顧言抬開端來一看――正對著先生的那副老臉。
“昔孔子讚子魚、伯玉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顧言寫下第一句,筆尖一頓,持續寫道:“是故君子,托於魏闕之上,則危言危行以利社稷,存於江湖當中,亦自砥礪操行,未敢有所懶惰也。”顧言天然不敢就那句“‘邦有道’,‘邦無道’,去闡發群情。固然這個期間政治氛圍還算開通,但你如果說現在邦有道,則失於奉承,文章難偶然令,而說邦無道……你這是找茬呢,還是找死呢?不過若不是有如許較開通的政治氛圍,這先生也必定是不敢如許出題的。顧言心下又是一陣感慨。不過,馬屁還是要略微拍一下的,何況仁宗也的確是個好天子。因而顧言在‘未敢有所懶惰也。’前麵又接了一句“況今之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