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莫大遊曆笑傲江湖_第164章 太湖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可謂儘石之妙矣。’東坡又曰‘石文而醜’。一‘醜’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今後出。彼元章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蘭交也,東坡胸次,其造化之爐冶乎!燮畫此石,醜石也。醜而雄,醜而秀。”

這是李叔捕魚的經曆,老漁民最懂老漁民,不管是太湖還是洞庭湖。

捕魚捕蝦要到早晨了。白蝦晝潛夜行,起碼要等一夜才氣夠起籠。銀魚白日不好網,能夠在早晨用火光吸引。

白蝦和銀魚一樣,活的時候通體透明,死了則會變得瑩潤潔白。其皮薄而肉多,滋味鮮甜亦不腥。隻要不怕寄生蟲,生吃活嚼都非常過癮。

他的《怪石詩貼》現在正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保藏:

他的平生山川花鳥成癡,書則瘦筋,畫則花鳥山石。工筆重彩,取向細緻寫實,精美持重,卻又不得誌境,給人詩意與靈性。如許的他天然和米芾一樣,抵當不了奇石的魅力。

還彆說,這蝦籠編得還不錯,又健壯又美妙,和綠竹翁的技術有得一拚了。

回到船上,已是傍晚。在江陰連續待了五日,也是時候持續出發了。

想要編織細網,在質料受限的環境下難度可想而知。就是把網編出來了,又能用上多久?網到一條大魚,那就是一個大洞。

可捕魚可不是份簡樸的活計,銀魚太小,想把它們撈上來必必要用精密的小網。

不過洛陽城外阿誰老篾匠已經不在,不曉得那片竹林和那處竹屋有了新的仆人冇有。也或許已經破敗,落滿風雨灰塵。

“濟勝初無具,搜奇隻其間。飛來太湖石,坐我洞庭山。麵麵成窗戶,峰峰出髻鬟。居住端欠此,頗欲載之還。”

宋人愛太湖石,米芾跪石稱丈,拜石稱兄,抱石而眠。曾幾也寫詩獎飾:

賽龍舟就不看了,主如果不能參與。人家參賽的都是各鄉各鎮的青壯組隊,練習多日連合一心共同無間,底子不缺人,外村夫擠不出來。

賞石玩石已經成為了一種文明,但這類文明也是不竭生長的。初是賞玩石之形,後則更進一步,咀嚼石之意,“對勁”而“失色”,“得魚”而“忘筌”。

對長養在嶽陽的師兄弟幾個來講,光看很冇意義,擼起袖子下去劃纔算參與,纔算是真正的熱烈刺激。

“米元章(米芾)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可謂儘石之妙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