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密碼_2.村落構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唐模村,原為歙縣所轄,現屬徽州區,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建立的。公元923年,汪華的後嗣汪思立迂迴故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於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劈麵的獅子山,那邊另有太祖叔舉蒔植的大片鬱鬱蔥蔥的銀杏樹,故汪思立率兒孫遷到獅子山居住。顛末幾代人的辛苦勞動,前後建立了中汪街、六故裡、太子塘等修建物,慢慢構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莊。汪思立率孫重返徽州時正值五代年間後唐建立,諸侯紛爭,強大的唐朝已不複存在。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先人的恩榮(即隋朝名將汪華歸順唐朝後被封為越國公,身後諡(“忠烈王”),決定按盛唐時的規摸製作一個村落,取名“唐模”(一說按盛唐時的形式、風采、標準建立)。公元1087年,郡北許村的許貴1、許貴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奔唐模姑父家,顛末幾代繁衍,許氏比本地的汪、程、吳三姓人丁更加暢旺,成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們不忘姑父的收養之恩。仍相沿“唐模”這個村名。唐模村落的構成、定名,是當代的徽州人正視風水與忠君思惟連絡的產品,深深地烙上了汗青文明的印記。而經濟活潑、民風渾厚的唐模村,在汗青上曾被譽為“唐朝榜樣村”,是徽州汗青悠長、人文沉澱深厚的文明古村。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