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正12年(1584年),織田信雄和德川家康結合對抗羽柴秀吉,小牧、悠長手之戰發作。家康取得勝利,但是秀吉通過一係列交際戰略,皋牢了家康。秀吉還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修建居城——大阪城。天正13年(1585年)擔負關白一職,次年獲賜豐臣之姓,並就任太政大臣,奠定豐臣政權。通過紀州、四國和九州撻伐,長宗我部氏、島津氏歸降。天正18年(1590年)在小田原之戰中毀滅了後北條氏,並使東北大名降服,完成同一日本的豪舉。第二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以世襲的體例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政治上通過太閣檢地、兵農分離、惣無事令等政策,為以後江戶幕府的生長做了必然的鋪墊。
開戰之初,以石田三成為本色帶領(名義上的統帥則為毛利輝元)的西軍守勢淩厲,打得以德川家康為帶領的東軍喘不過氣來。但是到了約莫中午時分,家康命令以火槍隊向其事前已拉攏、但是在疆場上按兵不動的的西軍大將小早川秀秋射擊,迫使他與吉川廣家等西軍大將陣前背叛,直逼西軍主陣。至此戰況急轉直下,西軍從稍占上風轉為完整潰敗。在日落之前,這場大戰便以東軍大勝告終。幾天後,石田三成被捕,他與小西行長以及安國寺惠瓊三人作為首要戰犯被處決,德川家康本色上代替了豐臣氏的政權。
豐臣家重臣、五推行之一的石田三成以為德川家康違背私戰禁令,調集各地大名於大阪城頒發《內府違背條則》,隨即起兵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結城秀康,本身則帶領雄師與支撐他的豐臣武將回師應對石田三成。慶長5年(1600年),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停止了決定今後天下情勢的關原之戰。
慶長3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其季子豐臣秀賴繼任家督,整日本頓時墮入混亂。自朝鮮半島撤兵返國的豐臣氏諸將因為各自好處的題目,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推行大表不滿,乃至試圖起兵暗害。另一方麵,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私結諸侯,肆意分封領地,激起其他四位大老的不滿。慶長4年(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影響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臣與德川家康乾係敏捷惡化。慶長4年(1600年),也就是秀吉身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景勝家老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是為會津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