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被王倫派去清算湖南行省諸府軍事,高寵就被調到了漠北,跟從郝思文巡查諸部。
在梁山期間,郝思文就是眾頭領中少有的、能夠參與到盜窟事件中的人,而統統都緣因為郝思文自幼苦讀兵法,有本身的設法。
但是連絡漠北的環境後,郝思文也大抵瞭解了大理國為何是那樣了。實在大理國與漠北還當真有很多類似的處所,其海內因地形,公眾皆以“部”分,大理國與其說是個國度,不如說是一個部族聯盟。
這封手劄以八百裡加急告急送到了王倫手中,王倫看完後沉默了好久。
朝廷在漠北如此,在漠南亦如此,在方纔內附為朝鮮行省的原高麗王國也是如此,郝思文便莫名遐想到了悠遠的西南。
王倫曾經做過一個相稱長遠的假想,他的終究目標是征服印度,將印度人丁當作耗材,來完成中原的本錢堆集,將印度以及東南亞當作商品傾銷地,從而持續鞭策中原的技術進步。
王倫曾經思慮了好久,然後有些無法地發明,汗青上宋末、明末兩次呈現本錢主義的環境,但都逗留在了“羊吃人”這一步。
但如果儘力向南征服,草原這個不穩定身分始終存在,以是他必須先要消弭北方時候壓在中原頭上的龐大威脅。
以一場搏鬥敏捷減弱現有的部落衝突,再誇大部落而非民族,王倫不清楚本身的這個政策在身後還能對峙多少年,但起碼能夠讓蒙古的族群認知晚呈現很多年,假定在他身後還是會呈現一個成吉思汗式的人物,那麼起碼也能讓這小我在同一漠北的過程中呈現很多困難。
郝思文多少也曉得很多黑幕,大理國有一個怪圈,那就是“不以高為相則國不興”,國相一職始終被高氏把持,倒顯得段氏是個傀儡普通了。
他在斡魯朵城寫了一封厚厚的手劄,派人告急送回東都城,上奏王倫,希冀獲得朝廷的答應,並給出更好的建議。
郝思文隻是出於對中原王朝最無益的方向考慮,以為都播部不能被蔑兒乞人征服,從而讓蔑兒乞部坐大,那麼最好的體例,就是結合這兩個衝突還冇有那麼深的部落,一起向西,構成打劫人丁、發賣仆從的大買賣。
但受限於門路交通、資訊通報和物質運輸,朝廷對混亂的漠北采納了彆的一種體例,那就是結合強大部落,攻撤銷滅較大的部落,同時持續拆分、限定,始終不能讓任何一個部落坐大。
是以朝廷在漠北並冇有持續前朝軌製,似主動來投的乞顏、廣吉剌、拔野古諸部頭領,朝廷僅僅是封官歸入到漢軍體係中,並冇有給他們封王或者將自治權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