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時中,新科貢士立在謹身殿前。
開考之前,世人屏息凝神,不敢隨便說話,更不敢大聲喧鬨。
巳時末,複試將近序幕。
諷刺的是,於寢宮中服侍的中官和宮人而言,難說這是一件功德。
待弘治帝病體漸弱,開端服食丹藥,乾清宮才規複“熱烈”。
幾位考官立在殿中,另有中官帶著長隨安設桌椅,以待開考。
寺人中一人忙捧出荷包,謹慎取出瓷瓶,奉上太病院配製的糖丸,道:“殿下仁孝,陛下龍體必將大安。”
第六位以後,楊瓚均不熟諳,也冇說過話,大抵略過,再不做體貼。
這類環境下,不但中官打不起精力,連宮人都冇有成化年間的好色彩。
拂曉時分,天未大亮,貢士們便籌辦安妥,由貢院來人引至宮門,顛末宮內保衛盤問,一一驗明身份,再隨小黃門過奉天門,沿路顛末奉天殿、華蓋殿,終究到達謹身殿。
在遍舉英才、以敢言能言為佳的弘治朝,如許的“小夫子”當真是可貴一見。
複試的坐位,完整遵循春闈名次安排。
依定製,貢士隻隨身照顧筆墨,佩貢院發下的腰牌。除表白身份籍貫以外,也明示榜上排位。
當今閣臣李大學士,擔負主考的馬尚書,對此都非常推許。
不知不覺間,記時的檀香燒去一半。
百名以後就冇這麼好的運氣,如李淳和程文,都被安設在了殿外。
後經永樂、洪熙、宣德等朝,法度變得敗壞,勳貴朝官開端私占鹽引,大肆壓榨販子,謀取財帛。到成化年間,終冇法續行,為朝廷燒燬,轉而令販子向戶部納糧,調換鹽引。
馬文升笑笑,並不睬他。
從上方俯視,三百人站在一起,擺列有序,黑壓壓一片,頗具氣勢。
考場中的貢士或蹙眉深思,或奮筆疾書。四周隻要筆端行在紙上的沙沙聲,連風聲都垂垂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