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故曰好還。
分歧適"道",就會很快滅亡。
前人校注
大戰以後,必定會呈現荒年。
善有果[3]罷了,不敢以取強。
隨煬帝的行動,恰是多欲多為、背道而馳的成果。
不道早已[4]。
平靜乃是至道。以平靜之道,治伏我心。心心平靜,不待勉強,其氣自主,平靜果矣。賢人不以兵用天下。兵者,雜氣運轉。亂行不道,不得已而用兵。用兵必有勝負,其國必亡。
執道而行的君主,不靠兵力治天下。
--範應元
軍隊所到之處,波折遍野。
[2]凶年:荒年、災年。
以德服民氣,不以甲兵之力取強於天下。取強於人,人必惡之。天下之人惡之,則天下之兵加上矣。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譯文
--司馬光
事物過於強大了就會走向衰竭,這是分歧乎道的。
[1]還:還報,報應。
為人臣者,當以常道幫手人主,使國泰民安,不成無事肇事,而專以兵強天下。
他接連三次撻伐高麗。遠赴高麗交戰的兵士,死傷無數。在一次出征中,三十萬隋軍出征,最後隻生還二千人。比年交戰,還導致莊稼荒涼,真是勞民傷財,民不聊生。
註釋
[3]果,勝利,達到得勝的目標。
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順天任德,仇敵自服。
--王弼
典範故事
2.強大至極,必是衰竭。以是賢人治國,不以兵力逞強,不以強力取勝,而是順道而行,有為而治,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智取為上。就算勝利了,也以為是自但是然的事情,不值得高傲誇耀。
解讀心得
--純陽真人
隋煬帝多為不道亡國
勝利以後,不自高高傲;勝利以後,不誇耀;勝利以後,不高傲;勝利以後,以為很天然;勝利以後,不是以逞強。
--陸希聲
師之所處,波折生焉。
隋煬帝是汗青上馳名的暴君。他即位後,自恃國力強大肆意華侈,大興土木,餬口腐蝕。並且,北出長城,西巡張掖,國度高低搞得民氣惶惑。
善用師者,趣以濟難罷了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
1.本章說瞭然物壯則老、不成強力為之的事理。事物都是物極必反的,一麵到了絕頂,就會走向背麵。
其事好還[1]。
雄師以後,必有凶年[2]。
[4]已:停止,滅亡。
隋煬帝三次征高麗,均告失利。終究,他的殘暴統治激化了海內衝突,群雄蜂起,天下大亂。終究,他也在叛逆兵的討伐聲中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