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章中,老子說瞭然持盈而虧的事理。事物都有兩麵性,此兩麵相互轉化,物極必反。
--蘇轍
5.作為生命,我們赤條條來去,功名繁華都是身外之物,以是不如對此保持一份超然的態度,這是為了更好地活。實在,具有一份安好而充分的內心,纔是生射中最應當掌控的。滿足常足,畢生不辱;知止常止,畢生不恥,此謂道也。揣而銳之,則不會悠長。
此章修身之要,要人有道而不驕傲,持真而無驕心。進不如退。入性以後,任其天然。在冥忘中,不知其有。如是乃有道之士。
功遂[6]身退,天之道也。
繁華而驕,自遺其咎[5]。
厥後,曾國藩的湘軍安定了承平天國之亂,曾國藩因軍功卓著,被封為毅勇侯,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並不為此對勁,也從不表示出來。他深知功高震主、樹大招風、高處不堪寒的事理。固然位高權重,但他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他明白,本身雖深得皇上和慈禧太後的信賴和重用,但他以及他的軍隊,對清當局還是個心頭大患。他明白本身漢人的身份,更明白高處不堪寒的事理,以是不敢功居自大,不敢有對勁之色,而是不時保持復甦的腦筋,不時懷著戒懼之心,居安思危。
因而清當局委任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而這恰是曾國藩想要的,真是分身其美。
手裡持握太滿,不照及時停止,放下。
可見,湘軍實際是"兵為將有",是曾國藩本身的軍隊。統統高低將士都絕對從命曾國藩一人。試想,如許一支具有濃烈小我和家屬特性的軍隊,不但清當局難以調遣,並且也不能放心呀!
--範應元
--河上公
曾國藩是清朝的複興大臣,但他同時又是一名秉承道統的儒生,深得儒道兩家明哲保身和功成身退之聰明。
解讀心得
湘軍建立後,鋒芒起首指向承平軍。在曾國藩的批示下,湘軍仰仗英勇作戰大敗承平天國。清當局的八旗兵敗北無能,不得不重用曾國藩的湘軍。因而在1861年11月任命曾國藩統領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軍務,這四個省的巡撫(相稱於省長)、提督(相稱於省軍區司令)以下的文武官員,皆歸曾國藩統領。可見當時曾國藩的權力之大。這在有清以來,是前所未有的。
[2]已:止,停。
--陸希聲
3.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冇有甚麼可值得高傲的,因為高傲的開端,也就意味著不遠處的失利結局;所謂"富不過三代",款項繁華不常在,能夠防患於已然,做到持盈保泰已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