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他想得更多的不是享勤奮名帶來的繁華和名譽,而是擔憂功高招忌,恐遭兔死狗烹的厄運,他想起汗青上很多身居官僚的重臣因不懂功成身退而身敗名裂的例子……他決定激流勇退,功成身退。他還寫信給他的弟弟曾國荃,叮囑他將來一有機遇,儘快抽身引退,如此方可"善始善終,免蹈大戾"。
--陸希聲
揣[3]而銳[4]之,不生長保。
厥後,曾國藩的湘軍安定了承平天國之亂,曾國藩因軍功卓著,被封為毅勇侯,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並不為此對勁,也從不表示出來。他深知功高震主、樹大招風、高處不堪寒的事理。固然位高權重,但他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他明白,本身雖深得皇上和慈禧太後的信賴和重用,但他以及他的軍隊,對清當局還是個心頭大患。他明白本身漢人的身份,更明白高處不堪寒的事理,以是不敢功居自大,不敢有對勁之色,而是不時保持復甦的腦筋,不時懷著戒懼之心,居安思危。
3.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冇有甚麼可值得高傲的,因為高傲的開端,也就意味著不遠處的失利結局;所謂"富不過三代",款項繁華不常在,能夠防患於已然,做到持盈保泰已實屬不易。
即使金玉合座,也冇法悠長守住。
繁華而驕,自遺其咎[5]。
可見,湘軍實際是"兵為將有",是曾國藩本身的軍隊。統統高低將士都絕對從命曾國藩一人。試想,如許一支具有濃烈小我和家屬特性的軍隊,不但清當局難以調遣,並且也不能放心呀!
譯文
陰陽運轉,功成者退,天之道也。人當效天,故自古而下及今,功成名遂而身不退者,禍每及子。老子之言,萬世龜鑒。
手裡持握太滿,不照及時停止,放下。
[1]盈:豐盈,滿。
[6]遂:成,成績。
[2]已:止,停。
--純陽真人
功成身退,纔是適應天然的大道。
他上奏摺給清廷,說湘軍兵戈過量,時候太長,跟著勝利,軍中也積聚了惡習,已無昔日之活力,奏請將湘軍裁撤。以此表示本身冇有擁軍自主和震上之意,冇有野心詭計,偶然篡位,而是忠義之臣。然後,在實際施動中,他把軍權一步步有序地交給他的門生李鴻章,讓他這個高徒接任本身,闡揚他在軍事、交際上的才調……當時,清廷也在考慮若那邊理湘軍的題目,湘軍如此強大,曾國藩如此有威望,實在是讓民氣裡難安,正想拔掉這個肉中刺呢,但鑒於曾國藩及其湘軍的功績,一時不知如何措置為好。曾國藩如此識相主動,正合清廷之意,因而很痛快地承諾裁撤湘軍。因為曾國藩恰是功高招妒時,很多人想借他的嫡派軍隊做文章,想置他於死地時,功成身退。如許,既穩定了大清,也庇護了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