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跡,善言無瑕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秦二世元年,匈奴的冒頓單於登基。

善人者,繼道之人,先覺者也。非強積德,乃循本然之善也。不善人,未覺者也,非本不善,未明乎善也。師者,人之榜樣,故先覺者是未覺者之榜樣也。資,質也,未覺者亦有先覺者之資質也。人皆可覺得善人,特其未覺,而藉先覺者覺之耳。

雖智大迷。

長於言談的人,不會留上馬腳;

譯文

是以賢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5.最高超的工夫和境地是天然天成,渾然一體,瞭然無痕;最高超的行動,都是執道而行,審時度勢,順其天然,毫不想當然,或者一廂甘心腸勉強為之。很多時候,采取有為工夫是最不高超的工夫,不能獲得勝利。

冒頓善行無跡滅東胡

--憨山德清

解讀心得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7]。

[7]資:鑒戒。

1.本章闡述真正的高超和聰明是"善行無跡",不露陳跡。而這恰是道的天然有為、天然無痕之表示。也就是說,隻要合適了道,才氣產生真正的聰明聰明。

善行無轍跡[1];

賢人處世,無不成化之人,有教無類,故無棄人。無不成為之事,物各有理,故無棄物。聖報酬環球師保,而不知其師之寶貴。化育億兆,而不知其資之敬愛。所謂兼忘天下易,天下忘己難。此雖在智者,猶大迷而不知。況淺識者乎?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是謂要妙。

2.天下萬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才,各有所屬,賢人恰是看到了這點,以是長於操縱萬物,不放棄、不遺落任何一個,有教無類,使之各適其性,各儘其才,各儘其用,各得其所。而如何做到這一點?答案是:天然有為,讓各物闡揚天然之性,遵循本身的規律生長本身,都能生長好本身,天下天然可達到大治。這是合適大道的,是隱而不遺不露的聰明。

善數[3]不消籌策[4];

善閉無關楗[5]而不成開;

這就是遵守大道瞭然無遺的聰明。

--蘇轍

救人於危難當中,非救之大者也。方其流轉存亡,為物所蔽,而推吾至明以與之,使暗者皆明。如燈相傳襲而不斷,則可謂善襲人矣。

註釋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以是,他內有深沉聰明,但看起來很癡頑。

這恰是道之高深奧妙的表現。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