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_第二十六章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雖有榮觀,燕處[2]超然。

前人校注

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勝利勸服了那些不肯出兵的諸營守將,帶領軍隊援助昆陽。此時,王邑軍早已怠倦不堪,士氣不振,劉秀看準機會,便親率千餘軍隊為前鋒,籌辦接戰。

劉秀取勝後,又帶領三千精兵,出其不料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向王邑大本營建議進犯。可悲的是,王邑仍然不正視,成果導致大敗。

3.一個長於涵養本身的人,凡事沉穩而行,從而按部就班地做成事情;內心保持沉寂,定力實足,從而在靜定中昇華出般若聰明,永久不失自我,生命處於一份平和、安好和怡然中。

一個月後,王莽派王邑和司徒王尋奔赴洛陽,共征集四十餘萬精兵,詭計與農夫軍決一死戰。

本來兵力薄弱的王邑軍因輕、躁而敗,而劉秀軍則以靜、重取勝。

解讀心得

因躁而敗,因靜而勝

2.賢人長於體道,長於涵養本身,因此能做到沉寂、沉穩地管理國度。而那些急功近利,暴躁冒進,尋求事功的君主,縱使具有萬千車輛,也會因為草率、躁動而導致治國失利。

當王莽軍逼近昆陽之時,昆陽城中隻要八九千農夫軍。勁敵當前,農夫軍的定見也開端不同一。有人以為敵強我弱,取勝太難,主張製止交兵,先退回按照地,待機再戰。但劉秀主張集合兵力,死守昆陽,耗損王邑軍的兵力,保護主力攻取宛城,再乘機破敵。

--陸希聲

夫行邁之人,整天靡靡,但是何嘗無禮人輜車之重載者,以衣食之資地點也。苟遠而棄之,則又委困於門路矣。是以君子之心常誌於道。雖外有紛華盛麗榮觀之娛,而內常安處貞素,超然不滯。此以重為本,以靜為主之術也。

何如萬乘之主[3],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4],躁則失君[5]。

沉穩為草率之本,沉寂為躁動之根。

西漢末年,朝政敗北,民不聊生,外戚王莽藉機奪權,建立新朝。但因為他工於心計,貪得無厭,使階層衝突更加激化。百姓忍無可忍,紛繁叛逆。

此章教人暖和弱體,靜動適宜,漸進而行。性命為重,世事為輕。先歸天事之輕,而後才難全性命之重。從靜而為本,底子既固,方能重性命。靜為躁君,君者,心也,心屬火安得不躁?煉乎靜以製之,一靜,心純一虛火降。是以君子重性命而輕世事。

典範故事

[1]輜重:當代軍隊中照顧的東西、糧食等物質。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