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大衛拍攝出了“消逝的愛人”以後,他就幾近與電影圈漸行漸遠――因為他但願拍攝的項目都尋覓不到投資。是的,大名鼎鼎的大衛-芬奇卻找不到電影拍攝資金,兜兜轉轉到了2018年卻還是冇有全新電影項目上線,隻是拍攝了一部電視劇“心靈獵人”,好評如潮,卻畢竟是電視劇而不是電影。
正如大衛所說,好萊塢電影已經被兩種緊身衣所包抄了,其他電影的儲存空間已經所剩無幾。
好萊塢業內始終以為,湯姆-霍伯是疇昔二十年時候裡最“水”的一名奧斯卡最好導演,乃至將時候期間擴大到全部奧斯卡汗青上也冇有太多爭議。
點映院線一百五十五間,單館票房五萬美圓,週末票房七百七十五萬美圓,北美週末票房排行榜第九名,上映五週積累票房兩千萬美圓。
有人必將會說,“醉鄉民謠”就是典範的頒獎季作品,這還是是換湯不換藥,它的票房成績對於其他藝術作品來講冇有參考代價,對於大衛-芬奇的處境也不會有所改良;但實在環境是,這並不是一部學院喜好的作品。
再次,這是一部小格式作品,統統的故事重量全數都落在了勒維恩-戴維斯的身上,就連故事末端也冇有昇華或者提煉,科恩兄弟一貫以玄色詼諧來諷刺社會實際的鋒利也變得暖和起來,貧乏了些許重量。
這一世也是如此。
2010年的“交際收集”,幾近可謂是他職業生涯的頂峰之作,在小我氣勢和學院愛好之間尋覓到了一個奧妙的均衡點,全部頒獎季當中都揭示出了捨我其誰的霸氣,成果卻莫名其妙地輸給了“國王的演講”,乃至就連最好導演都輸給了平淡的湯姆-霍伯。
一步一個台階地走下坡路。
“醉鄉民謠”的呈現就激收回瞭如許的疑問。
當“醉鄉民謠”在戛納博得了一片掌聲的時候,業內卻遍及不看好這部作品的頒獎季遠景,而科恩兄弟也承認,他們不是為了頒獎季而拍攝的,當初他們在尋覓投資資金的時候也碰到了困難,就如同大衛-芬奇一樣。
最後,這是一部音樂電影。金球獎設立了笑劇音樂電影類彆,但歌舞電影的期間早就已經遺留在了疇昔,上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音樂電影是2000年的“芝加哥”和2001年的“紅磨坊”,那就是最後的榮光;下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音樂電影則是2016年的“愛樂之城”,但這部作品報告的倒是好萊塢本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