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一年前的李承乾,或許他還對糧食的產量貧乏觀點,現在田間地頭也跑了很多次了,現在他太明白畝產1000多斤意味著甚麼了。
遵循六口之家,正長年份,人均月口糧隻要38市斤(32唐斤),人均一天一隻要一斤多的糧食。
“太子請起,我拿出來這玉米就是籌算推行的。”
“孤聽聞趙校書此番蒔植了新的作物,孤非常獵奇啊。”
這還冇算分外的戶稅,唐把百姓分九等戶,一說分三等戶。
“是孤失態了,趙校書請講。”
“紅薯屬於一種輔糧,長處是能夠種在比較乾旱的坡地上,並且產量很大,比玉米高的多,不過是濕重。缺點是不耐儲存,並且多吃會燒心,還會反酸水。”
“一畝能產出多少?”李承乾迫不及待的想曉得紅薯的產量環境。
35石,一年還需求交稅2石。
隻要不是大災年,根基不會在呈現因為小小的災情自耕農就不得不賣地或者找大地主存款乃至易子而食了。
租即田租:每丁(18-60歲)每年交納租粟二石。
這是唐朝人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趙校書,請與孤一起去麵聖!我要把這個好動靜奉告阿耶!”
饒是趙崢已經說的很保守了,還是再次震驚了李承乾。
畝產400-500斤對現在的大唐來講,絕對是神糧!
是真的糧食不敷吃,乃至衣服不敷穿。
“普通來講應當有個400-500斤吧”
庸即力役:每丁每年退役20天,閏年22天。如果不平徭役,可納絹或布代役,一天摺合絹三尺,稱為庸。
這不是作者在瞎扯。
這也是李承乾為甚麼聽到畝產400-500唐斤會這麼衝動了。
大唐這個時候的畝產(唐畝)不過幾十斤。
下下戶一年也要500文的戶稅且隻收銅錢,貞觀年間米價極低,鬥米不過四五錢,百姓買糧換銅錢也就又是分外的10石。
現在小麥不過畝產一石約70唐斤,稻米1.5石,約105唐斤出頭。
也就是說唐朝種100畝地(唐畝),不過3500多唐斤的糧食產出。
調即戶調: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綿三兩。如果繳布,則加1/5,即二丈五尺,麻三斤。
喜好大唐,殘局帶小公主去當代請大師保藏:大唐,殘局帶小公主去當代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