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_(八)、誌高才疏――清宣宗道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道光即位之初,中國正麵對最重的表裡危急。在內清王朝經“康乾亂世”後已經走下坡,史稱“嘉道中衰”,其凸起表示在吏治敗北,武備張弛,國庫空虛,公眾反清鬥爭幾次;在外,西方列強權勢東侵,鴉片苛虐百姓。道光頗想有一番作為,也采納了一係列辦法,詭計複興。他固然朝綱專斷,事必躬親,以儉德著稱。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菸等均無轉機。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

道光身後廟號為宣宗整天子,史稱道光天子。

道光帝當政三十年,在鼎新內政方麵,不無建立,絕非昏饋、貪鄙、淫暴之君,而是一個詭計有所作為的天子,但是,他並未能夠成為一個除弊去衰的複興之君。

陵墓稱呼:慕陵

享年:69

登極日期:嘉慶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2)、改正奢糜民風

七年仲春六日,清軍主力開端西進。二十二日在大河拐擊敗叛軍3000人後,次日又擊敗叛軍2萬於渾阿巴特(今伽師東),二十五日再殲叛軍萬人於沙布都爾,二十八日進至渾河(又稱洋達瑪河,今博羅和碩河)北岸,距喀什噶爾城僅10裡。叛軍10餘萬阻河佈陣,亙20裡。清軍用聲東擊西戰術,先以一部馬隊鄙人流渡河,將敵軍重視力引向下流,而後以主力乘夜暗由上遊急渡,突襲敵陣地,叛軍崩潰。清軍乘勝 急進,於三月月朔日光複喀什噶爾城,初五日光複英吉沙爾,十六日光複葉爾羌,蒲月光複和闐。前後毀滅叛軍近3萬。但張格爾已先期由木吉(今布倫庫勒西北)逃往達爾瓦斯山之藏堪(拜見渾河之戰)。道光帝以兵變正犯未獲,奪長齡、楊遇春、武淩阿銜,仍勒限擒獲。十仲春二十七日,張格爾率500餘人潛入阿爾瑚(今阿圖什西北),當其退走時,在喀爾鐵蓋山(今喀拉鐵克山)被清軍全殲。張格爾逃布魯特,被縛送清軍。至此,張格爾兵變安定。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