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之子,在這場宮廷鬥爭中扮演著首要的角色。因為:一則,濟爾哈朗雖是舒爾哈齊之第六子,但自幼為伯父努爾哈赤哺育宮中如同己出。二則,濟爾哈朗小皇太極七歲,兩人交誼如同胞;三則,阿敏被奪旗後,濟爾哈朗成為鑲藍旗的旗主貝勒;四則,濟爾哈朗屢經疆場,軍功顯赫;五則,濟爾哈朗年四十五,序齒僅亞於代善,比多爾袞年長十三歲;六則,濟爾哈朗受清太宗信賴依重,被封為和碩鄭親王;七則,濟爾哈朗既是多爾袞的兄長,又是豪格的叔輩,便於兩方調和。八則,濟爾哈朗大要渾厚而內心機靈,在關頭時候提出首要建議。以是,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議商皇位擔當而陷於僵局之時,提出了一個折中計劃――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臨繼位,均衡了各方。
在上述材猜中,有三點,應闡發。其一,“九王應之曰”,就是說在九王多爾袞頒發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之前,諸王們有一番爭辯,而被《奧妙狀啟》的作者,或出於重點在啟報新君為誰而省略繁文,或對當時秘議不甚了了而斷簡闕載。不管出於何種啟事,其前都有一番爭辯。因是最高奧妙集會,外人不成得知而詳。《奧妙狀啟》中的這段記錄,非常寶貴,有所缺漏,不必苛責。
由上可見,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袞的直接史料未見一條,而所據之《瀋陽狀啟》言辭含混,且存疑點。
究竟上,擁立福臨擔當皇位之議起首出自鄭王濟爾哈朗,當時最有影響的四位和碩親王――禮親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態度,以大哥多病為由,不想捲進這場政治旋渦,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角立,兩邊對峙,互不相讓,以是隻要鄭親王濟爾哈朗比較超脫而能起調和感化。
鄭親王濟爾哈朗因擁立福臨繼位之功,而獲得擔負輔政王的政治回報。輔政親王的政治職位,較和碩親王更高一層。當時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濟爾哈朗輔政?明顯,代善在這場嚴峻而狠惡的政治鬥爭中毫無作為,大貝勒冇有做出無益於勝利一方的進獻。豪格則與多爾袞對峙,如二人同時輔政,會呈現兩虎相爭的局麵。至於濟爾哈朗之所覺得攝政王,首要啟事是:起首,他提出了福臨繼位這一折中計劃,侄子繼統,皇叔攝政,理所當然,眾王接管。其次,他因暗裡表示擁立豪格,又為兩黃旗王大臣所采取。再次,他同代善父子無惡,而為兩紅旗王大臣所認允。再次,他非努爾哈赤直係子孫,對多爾袞兄弟構不成政治威脅,而為兩白旗王大臣所接管。但是,濟爾哈朗不久便被多爾袞撤其輔政王。這是多爾袞對濟爾哈朗不擁立本身而推戴福臨的一個政治抨擊,也是多爾袞獨攬朝綱穩固權力的一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