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_2、從開疆拓土到割地辱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清朝在順治期間,彈壓了各地農夫叛逆兵並克服南明,根基上占據了全部漢族地區。康熙帝根基上采取了適應漢族地區生長程度的封建統治軌製,並對滿族仆從主權勢的生長加以限定。由吳三桂策動的漢人軍閥的反清戰役即所謂“三藩戰役”失利後,康熙帝進一步建立起完整的封建的政治軌製,並采納辦法以促進封建經濟的規複和生長。清朝的封建統治從而獲得穩固。

清朝的邊境是由3大部分構成的:以打獵為主的女真區、以畜牧為主的蒙古區和以農業為主的明朝區。

16世紀前期,沙俄超出烏拉爾山向東擴大。清軍入關時,沙俄乘機侵犯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清當局一再要求沙俄侵犯者撤出中國國土,沙俄當局反而增兵雅克薩,抓緊武力擴大。康熙帝為保衛邊陲,親身出巡東北,觀察防務,決計構造侵占反擊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號令清軍兩次打擊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俄軍傷亡慘痛,被迫同意通過構和處理中俄東段的鴻溝題目。1689年,中俄兩邊代表在尼布楚停止構和。在中國當局作了讓步的環境下,顛末劃一協商,中俄雙剛正式簽訂了第一個鴻溝條約――《尼布楚條約》。

清朝是我國邊境版圖奠定的首要汗青期間。正如毛澤東所言:“中華群眾共和國的版圖奠定於清。”是以,對清朝多民族同一國度的邊境構成題目停止研討,與當代社會息息相乾。

中緬和中越鴻溝在19世紀前期也有過變遷,那是英法帝國主義在兼併了緬甸、越南後,圖謀持續擴大所形成的。英國在1885年滅緬甸後不久即兼併了一些本來並不屬於緬甸介於滇緬之間的木邦、孟養等土司,進一步又占了中國騰越廳、永昌府、順寧府一些邊疆,經1894年中英倫敦條約、1897年續議緬甸條約兩次訂約,1898、1899年勘界,才規定了北段自尖高山向南至南定河、南段自南卡江至瀾滄江的兩段鴻溝;自尖高山以北為北段無約不決界,自南定河至南卡河為南段有約不決界。但1900年後又持續占據中國茨竹、片馬、班洪等地,抗日戰役時逼迫中國接管。1941年換文肯定。因未正式建立界碑,故仍稱不決界。1948年緬甸獨立,1950年與中國建交,1960年中緬簽訂友愛條約,同年簽訂了互諒互讓的鴻溝條約,緬方償還了中國片馬、古浪、崗房三地,中方對1897年商定由中國儲存主權而由緬方永租的猛卯三角地放棄主權,移交緬甸,處理了汗青上遺留下來的題目。法國在1884年占越南後,至1895年與中國劃界,又將原屬雲南臨安府南境的猛蚌、猛賴、猛梭和衙門坡,普洱府屬車裡宣慰司的猛烏、烏得等地劃歸越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