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姚妙儀最喜好的酥油泡螺,也有阿福愛吃皴殼豬肉餡餅、宋秀兒愛吃內造的窩絲糖,細細白白的糖絲卷在一起,就像蠶繭似的一團團,入口即化,分外甜美。
百和堂的牌匾是道衍禪師親手寫的,不過他是洪武帝親身考校過的高僧,受命在天界寺參與《元史》的編寫,姚繼同在道衍身邊奉侍學習,以是百和堂實際上歸姚妙儀一人打理。
一個月後,夏季垂垂收斂,有了初秋的風涼,“百和堂”藥鋪就在南京北城聚寶門大街東邊的織錦二坊開張了。
姚大嫂取出帕子擦淚說道:“好,你們都是懂事的孩子,去了南京以後,常常捎信返來。我和你大哥若得空,就去衙門請了路引去看你們。”
姚大哥不善言辭,當即拿出了三百兩銀子和十貫錢給了姚繼同和姚妙儀。
一場家屬爭產的好戲還冇上演就散了,看著白花花的銀子,高姚氏絕望的同時,又妒忌的要命,嘲笑道:“喲,大哥真是風雅啊,這兩人身上流著不是姚家人的血,你都能給這麼多。我這個親mm反倒是從路邊撿來的?”
這些年不幸姑太太孀婦賦閒,我們補助給你的,前前後後加在一起,絕對超越這個數量了啊!姚大嫂不忿,想要辯論,被丈夫暗中拉了拉手,隻得強忍住不說。
鋪子和院子一共破鈔五百兩,幾近掏空了姚妙儀的家底。
天界寺在編撰《元史》,主持編寫的兩位總裁是江南文壇魁首、翰林院學士宋濂和王禕。洪武帝是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有能者居之,並不在乎出身,編者除了翰林院的學士外,另有很多和尚羽士,以是賜給的點心也葷素不忌。
“繼同和妙儀固然不是弟弟的親生後代,但名字是入了族譜,上了姑蘇的戶籍黃冊,將來擔當二房香火,這些銀錢是他們應得的。”
店裡急缺人手,姚妙儀便要阿福在金陵街頭巷尾貼了招人的啟事,尋幾個會打理藥材的雜役和店裡坐診的大夫。
百和堂隻要姚妙儀從姚家帶來的宋秀兒,另有阿福這兩箇舊仆。老仆人阿福賣力趕車、看門、灑掃;宋秀兒服侍姚妙儀起居,並算賬等雜物。另有一個明教密黨充當雜役,在院子裡翻曬藥材。
北城聚寶門大街東邊的街坊幾近都是處置織布、繡花、裁衣等和紡織有關的匠戶,以是稱呼從北到南稱為織錦一坊、織錦二坊、織錦三坊。
洪武三年,八月十七。易開張、動土、嫁娶;不易訴訟、求嗣。姚妙儀在百和堂門口放了一串鞭炮,低調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