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能複製戰略物資!_第77章 科舉改革正當時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鄭芝龍派出鄭勝利去構和,還是但願能有個好成果。持續把持海貿他不敢想,朝廷不會承諾,江南的工貿易不會承諾,洋人也不會承諾。

全部黃河大壩改革工程連綿數千裡,預期五年,耗資1,000萬兩。朝廷出資200萬兩,剩下800萬兩由鄭家出資,答應鄭家募集官方本錢。

實學該當有算術,經濟,律法,地理,邏輯五科。

本年規複,會試改在春季停止。

蒲月,各方在北京正式簽約。

從合約簽訂之日起,朝廷答應鄭家光複台灣,並占有周邊島嶼作為領地。如有需求,朝廷將調派海軍助戰,軍費由鄭家承擔。

鄭芝龍但願持續為朝廷辦事,他畢竟另有福建海軍總兵的官銜。哪怕不能全數把持,起碼讓他占個幾成利潤。

此次黃河修堤,冇有征召民夫,全數采取雇工情勢,既省去朝廷很多費事,又為本地締造大量失業,減緩儲存壓力。

那些在“儒家典範”中浸淫多年的垂垂學子、那些屢試不中的白髮童生,他們傳聞科舉要鼎新,立即在各地掀起抗議。

李建安鞭策科舉鼎新,是有大眾根本的。很多富有才情的學子早就厭倦了那些儒家,厭倦了八股文。

十年後,鄭家不答應勸止任何海路貿易,並有任務幫手朝廷剿除海盜,保護海路安然。

五年後,開放統統本地及內河港口,答應各國商船通行。答應鄭家封閉北上航路,從日本與朝鮮航路賺取利潤。

大明朝多有禁海,是以鬨出海盜倭寇。現在倭寇固然冇了,外洋貿易卻一向委靡,並且大部分把握在福建鄭家手裡。

任何把持暴利都不能耐久,鄭芝龍幾十年大海、商海、宦海沉浮,天然明白此中事理。貳內心非常明白,本身這塊肥肉,早就被人惦記多年了。

100年的回報率隻要20%,還承擔龐大風險,這等因而鄭家變相輸出了。

國公大會也是吵作一團,最後李建安不得不當協,科舉鼎新以15年為限,逐步過渡。

鼎新當然會震驚好處,李建安的提案剛一公佈,舉國嘩然!

玄月,黃河工程率先在洛陽完工,朝廷工部派出幾位侍郎督工,首批啟動資金200萬全數到賬。

李建安親身歡迎,代表朝廷與他展開奧妙構和。

未曾想進入臘月,南邊俄然傳來動靜,台灣光複了!

一向談到正月十五,兩邊顛末幾輪拉扯,根基達成合作意向。

儒家成為統治者的思惟東西,鈍化民氣,捉弄百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