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逆鱗,從質子到攝政王_第51章 朱允熥另有計策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其六,部分武將勳貴畢業後,可留校任教。”

加上他年事漸長,影象力弱退,一時竟想不起那人的名字。

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參軍呢?

但若學武,真可謂承擔不起。

朱允熥緩緩深吸一口氣,對老朱說道:“祖父,現在孫兒最大的困擾,就是年紀尚輕,名譽不敷。”

“意在通過武學培養出一批英勇善戰的將士。”

“彆的,武將勳貴每幾年輪訓一次,還可藉此查驗操行,判定是否懷有異心。”

要不然,當初也不會揭竿而起**。

那就是武學帶來的回報太少了。

但是,朱允熥另有戰略,直言:“祖父,我有一法,既能免除殛斃,又能篡奪權力。”

讓初級將領或國公級彆的勳貴成為門生,在這個期間的確過分超前。

朱允熥宣稱能處理,朱元璋天然存疑。然對敬愛孫兒,仍願一聽,因而興趣勃勃地問道:“且說來聽聽。”

“韓愈在《師說》中寫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朱元璋目光突然一凝,驚奇地看著他問:“我冇聽錯吧?他們要當門生?”

這的確荒誕至極!

一旦情感失控,他們在朝堂上也能打得不成開交。

“那些武將貴族家的後輩,大多自小養尊處優,底子吃不了那份苦。”

“以是冇人情願踏入武學大門。”

自古以來,武將跋扈為一大困難,曆代嘗試處理均未儘善儘美。以文製武、強乾弱枝雖是一策,卻易致武備衰弱,宋朝即為明證。其他手腕雖有效果,但弊端一樣較著。

他向來勤懇,對朝中官員瞭如指掌。但這位賣力武學的官員,職位實在過分寒微。

說到此處,朱元璋俄然止住話語。

老朱撫須而笑,並未言語。

這些人若想參軍,最聰明的挑選是直接跟從父輩的軍隊,而非進入所謂的**武學。

“何況,軍事學院的課程能夠聘請多位西席彆離講課,不必每小我都得行拜師禮。”

以祖父的聰明,必然能發覺,不如坦白直言。

他毫無坦白,直接說出內心策畫。

“統統人都把我當小孩看,隻因我是皇孫,又是吳王,以是大要尊敬。”

朱允熥見朱元璋神情非常,便問:“皇爺爺,這有甚麼不當嗎?”

怎能因為學會了武學,就會紙上談兵,就被派往疆場批示作戰呢?

經曆過存亡搏殺的武將勳貴,或多或少都有些剛烈的脾氣,絕非循分守己之輩。

“現在把他們集合到一起,那些武學的先生和教習又能如何束縛他們?”

但題目是,為何不學文而要參軍習武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