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寒門輔臣_第十章 縣太爺很好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梁逢陽苦澀地點頭稱是。

不二,取自“忠覺得心,盛衰不二,純節所存,其意蓋遠”,不二則正,取字正臣。

李義酬酢兩句,直言:“梁老在前元時治學十年,學問高深,桃李天下。現在新朝崢嶸,恰是朝廷用人之時。鄙人想請梁老再次出山,入縣學傳學問、掌教誨。”

可讓李義如何也想不通,顧正臣為何會獲得梁恒的喜愛,這小我眼高自大,縣學內裡多少人他都看不上眼,又憑甚麼看中顧正臣?

梁逢陽承諾著,剛想分開,就有下人走來。

冇了科舉,即是斷絕無數讀書人的活路,讀書人再難有出頭之日,隻靠著保舉一條路,嗬,怕會養成“拿你財帛、送你入官”之風。

梁恒嘴角微動。

梁恒推委:“縣太爺美意相邀,梁某本應鞠躬儘瘁。然光陰不饒人,我老了,已是過一甲子之人,縱是故意,這身子骨也有力教誨。”

“以字行”不算甚麼希奇事,古來有之,如屈原,名平,字原;如項羽,名籍,字羽;伍子胥,名員,字子胥等。

因為宋朝“大人”隻是指父親,見人喊大人和喊爹冇啥辨彆……

梁逢陽腳步倉促,走至梁恒身後,俯身說:“父親,去請顧舉人的下人帶回動靜,說顧舉人入了城。”

伶人一襲紅色褶子衣,款袖輕動,捏動手指,婉轉地唱著:“千裡姻緣一線牽,傘兒低護並頭蓮。西湖徹夜春如海,願似鴛鴦不羨仙……”

在明初,估計是“大人”、“老爺”、“官人”之類稱呼太稠濁,“僭稱”時有產生,朱元璋整飭稱呼,肯定端方:

梁恒曾經在元朝當過官,曉得與官府打交道務必謹慎,不能有半點僭越,半分馬腳,親身出門驅逐縣太爺李義。

梁恒苦澀地搖了點頭:“縣太爺所言甚是,何如梁某精力不濟,難為學事。”

李義見梁恒推委不就,也不再強求,起家告彆:“既是如此,那他日再來叨擾。”

“李知縣李老爺來了。”

李義微微皺眉,看向梁恒。

甚麼官穿甚麼衣服,打甚麼補子,白日如何穿,睡覺如何穿,就連百姓、販子穿戴、所用色彩、所用器具、所乘交通東西等都有規定。

梁恒看向戲台,嘴角含笑:“《白蛇傳》前兩場戲排練出來了,總需求聘請顧舉人來一趟。”

梁家戲台。

比如宋朝老百姓風俗稱官員為“官人”,不會稱官員為“老爺”或“大人”。如果你在宋朝碰到包拯喊一聲“包大人”,估計老包的臉會更黑,說不得踢你兩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