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拍了拍肚子,少有地笑了出來,對眾官員開口:“昨日中秋夜,東宮設席,暢談治國之道。朕聽聞有人說,治國之綱領,當是用飯二字,爾等如何看?”
朱元璋看向俞溥。
眾官員麵麵相覷。
監察禦史陳士舉見陳寧發怒,主動探聽來動靜,還捎帶了一點糕點返來,對陳寧說:“陳禦史大夫,我已刺探清楚,提出用飯是治國綱領的是一個舉人,名作顧正臣,吏部授了句容知縣,尚未到差……”
官員奏報入東宮,這事看著平常,實則大不平常。
不,隻是一個腳指頭……
朱標心頭一緊,曉得老爹夙來極重端方,定下的禮節都不準僭越,若給了顧正臣一個答應,誰曉得他會特彆到甚麼境地?
胡惟庸瞥了一眼劉紹先,這個傢夥如何就不開竅,天子畢竟曾經在皇覺寺上過班,撞過鐘,要不是皇覺寺發的僧袍破碗,天子不曉得能不能活到插手紅巾軍。
朱元璋目光中透著幾分感慨,喟然感喟:“朕自即位以來,定軌製,懲贓官,修水利,為的是甚麼,是吏治腐敗,是百姓吃得起飯。士農工商四民當中,唯農為最勞。朝廷薄賦取民,民猶家無餘財,一年到頭,難飽腹度日。稍有旱澇蟲災,家家缺食,鬻(yu)子賣牛!”
“兒臣服膺。”
陳寧知失禮,趕緊走出來跪下,先是請罪,見朱元璋冇有見怪,便直言:“治國繁複,雖嘔心瀝血難以措置安妥,萬千事端,豈能定在用飯一事之上。臣覺得,以用飯作治國綱領,實是粗鄙談吐。”
禮部尚書劉紹先跪奏:“陛下,天下僧尼、羽士數量已是查清,合九萬六千三百二十把人。現在釋、老二教崇尚過分,徒眾日盛,安坐而食,空耗民財,當嚴以管束。尤是僧寺數量,累年猛增,一縣以內,民無五萬,僧寺卻已五座……”
“一個舉人,憑甚麼到東宮裡去?”
“臣領旨。”
天不亮,奉天殿內已開端奏事。
胡惟庸出班膜拜:“回陛下,淮安知府任光祖雷厲流行,審判張三秀無果,與大河衛、巡檢司安插圈套,勾引鹽徒脫手,前後抓獲鹽徒二十七人,審判之下,再抓獲一百七十二人。現在淮安府向北,通暢無阻,鹽徒無蹤。”
“朕何嘗不想處理這用飯困難。顧正臣說得對,隻要吃得起飯,百姓纔會安穩做順民!那些反叛的盜賊、鹽徒,最後不也是走投無路,吃不了飯,冇法活下去才鋌而走險?標兒,你要記著,治國最大的事,就是處理百姓的用飯題目。今後每膳,必思此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