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說,真的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了?
可遠如果答出一個林清修不認同的觀點,那必將是一場舌槍唇戰,對於認死理的人來講,和他講事理拚觀點,有這個設法就輸了。
聽出林清修有考教之意,於可遠順勢道:“讀書時,不敏也有頗多不解,經常猜疑書中所講。本日有清修大哥在,恰好能夠解我猜疑。”
“你這個年紀,背出卷耳不算出奇,但想到你讀書光陰尚少,就有這般出息,可見是有些天稟的。但詩經背下輕易,想解卻難。你可知這首詩的意義?”林清修問。
就拿李商隱最為人熟知的《錦瑟》吧,這首詩要表達甚麼,自宋朝以來,頒發過定見的不下百人,岐說紛繁,這都不必旁觀博覽,隻需隨便遴選兩位的解釋一比較,不難發明這些定見分歧有多大。
“好。”
可遠為甚麼那麼衝突詩歌?啟事就四個字:詩無達詁。
林清修聽得津津有味。
拋開兄台與不敏這四種解法,單以這首本身來論,也有能夠是兩首詩歌的殘破片段拚集而成,首章用女人丁氣,後三章用男人口氣。”
“能夠清修也看不慣可遠的為人,這才親身出馬,替嫂子教誨一番,現在看來還是有效果的,不愧是秀才,說的話就是比我們強!”
如許的人,彆說詩經三百,就是三字經都冇背全,林清修也是信賴的。
是《詩經》中的卷耳一篇。
我兒竟然在給秀纔講詩?
這時,四周喝酒的鄰裡鄉親們已經重視到二人的行動,一個個瞪大了眼睛,開端竊保私語。
他……有那麼不堪嗎?
林清修本是隨口一問,但聞聲這話,也是一番感到,讀書人最喜好蕩子轉頭的戲碼,摸了摸本身並不存在的髯毛,擺出老學究的模樣:
“這第一杯,由我來斟,以謝你的解書之情。”林清修決然回絕,聲音非常溫潤,“你我從小在泥堆裡長大,我與你大哥又是同窗,交誼非比平常,此後你不能再喊我兄台,若不嫌棄,就喊一聲兄長或大哥吧。”
“兄台從首章女子口氣推論,卷耳是妃嬪對周文王的思念,或老婆記念遠行丈夫,反過來,從後三章推論,便可解出這是遠行丈夫記念老婆,或以男女之情隱喻文王對賢才的渴求。
輕飄飄講了一句,鄧氏拉著阿囡的手,“阿囡,走,陪阿母去廚房乾活吧。”
見於可遠一副謙虛請教的模樣,林清修那無處不在的虛榮心獲得極大滿足,便問道:“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