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_第一百九十六章 識破(一更)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林延潮悄悄搖了點頭,又是一個死讀書的。當下他答道:“未見得,堯典立敘事之骨架,禹貢開百世地理之學,洪範乃五行之宗,大禹謨之十六字心傳,更加聖聖接踵。代代相傳之學,你豈可薄之,真愧為讀書人。”

當今國粹式微,比如道統失傳,這個期間國粹昌隆,如果能將閻,顧,劉幾位大師的心血,著書頒發,不知會在這個期間讀書人裡,激起如何樣的共鳴?

固然林延潮總感覺前人皓首窮經,好似整日鑿井很好笑,但真正到了失傳的一日,才知具偶然是如何貴重。尚書作為五經之一,從先秦至民國,傳承了兩千餘年,中原幾經榮枯,但倒是代代相傳,本日雖江山猶在,但文明傳承卻斷絕了,這是多麼的哀思。

林延潮對儒生拜讀道:“倉促而作。不敢談精思,到時有錯誤之處還請兄台斧正。”

林延潮答道:“書經,乃六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鄙人覺得欲貫穿五經,學易,若欲挈領五經,學書。”

林延潮心想,眼下本身如果再年長十歲就好了。

林延潮道:“先疑古,再重修!如堯典,皋陶謨,禹貢,非成書於上古。而定於春秋。”

要寫這等高文,冇有幾十年的經學功底,遍及瀏覽經史子集,你也敢寫?或者說你也美意義寫?

冇錯,正如張載所言,為往聖繼絕學。

以是他現在手頭上這份稿子,不是本身的心血,而是後代國粹大師對尚書經義的畢生觀點。

這四項工夫,換了凡人能夠一輩子,一項也完成不了,可顧先生畢其平生,也隻作到第四步。而後由其弟子劉起釪劉先生接教員的班。

出來時,世人不免議論一番,有人諷林延潮不自量力。好高騖遠。

想到這裡,林延潮咬了咬牙,心道不管如何說,這本書籍身是寫定了。(未完待續。。)

那人笑著問道:“林相公的詩集,我等決然是要看的。”

聽了林延潮這話,世人都是驚奇的合不攏嘴,這幾近就是注經了。

古今思惟的碰撞!或許這也是本身想要見到的,也是三位大師的心願吧!

聽林延潮這麼說,世人都看了過來。

也有人歎林延潮其誌之遠,如果著書而成,真能有幾分以本日之思代前人之想,那麼這本書也不算白寫了。

而林延潮編寫此書,已是偷懶很多,當初顧先生此書,先是將傳播下各種書經文字考異比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