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_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一炷香後,三人拿著書籍來到地頭。

二梅書屋內,坐得都是書院弟子,冇有一人在扳談,都在當真的讀書。三人見了這一幕,也是放輕了手腳,各自走到空著的案上坐下。

早讀自學了莫約一個時候,講郎林燎纔出去。

要曉得監生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如張享那般憑著父蔭入監的廕監,就算冇有功名的童生曉得其出身後,明麵上恭敬,但背後裡都會嗬嗬兩聲。如林燎這般的貢監就不一樣了,隻要府學,縣學中生員中的廩生纔有資格入貢。

在宋明以科考為主的書院,多采取三舍法。

外課生,上課生,內課生,依測驗成績排名,優良者升補,不敷者免除。

這快慢班的軌製在當代,但是遭了很多詬病。但是在當時倒是常製,提及發明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

他們都是寧肯下課時,跑到內裡水缸舀水來喝的。林延潮翻開竹筒,喝了口水,將手擦拭乾儘這才坐定後。

外舍冇有食堂,書院弟子們就從膳夫那取過食盒,林延潮看了兩塊大肉包子,一塊拳頭大的饅頭,另有一小碟配菜的醬菜,有葷有素還是不錯的,就是可惜冇有湯,隻能用竹筒喝水。

書院分外舍,上舍,內舍。外舍有三十人,專課外課生,內舍有二十人,專課內課生,上舍隻要十人,專課上課生。上課生,內課生都是書院最傑出的弟子,很多人都是過了縣試,府試的童生,他們的目標當然是進學,中秀才。

這書屋因為是獨棟一間,四周采光直接照入,窗明幾淨的,感受很好。比起光芒暗淡,氛圍潮濕的洪塘社學的講堂,前提果然好了不止一籌。

林燎查抄完課業後,直接開講,講得是《孟子》七篇裡,第一篇前半部梁惠王上。林延潮還冇有學到孟子,但對於這一篇卻不陌生,內裡有一章,寡人之於國也。

林延潮輕手重腳從書袋裡取出一個竹筒放在岸上,竹筒蓋上蓋子,內裡裝滿水,口渴時能夠拿來喝。林延潮發覺明朝讀書人都冇有講堂上喝水的風俗,大抵是怕水輕易打濕了貴重冊本的原因。

作為書院講郎,林燎並非一味地教大師,科舉招考的體例。他對門生傳道時也常說,我講書時,爾等往本身身上體貼,這句話與你相乾不相乾,這章書你能不能學,是否可法可戒,說與兩條,令之省惕,他日違背,即以所講之書責之。

講了一個多時候,林燎合卷,讓弟子們理書,林燎的端方是早晨前理書結束,明今後再教《孟子》梁惠王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