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地師_365 以戰養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現在,蘇昊提出把烽火引到草原上去的建議,會不會在朝廷裡激發一番爭議呢?

明軍也不是冇有過出兵草原停止反擊的時候,但每一次都是勞民傷財,韃靼軍隻要遠遠避開,明軍對峙不了多久就隻能撤回,啟事就在於財力上冇法支撐。

蕭如熏道:“改之,這件事情,你是不是也要寫封給王大學士,稟報他一聲。我傳聞,他是你的恩主。等你寫完信,我讓人把這幾封信一齊送到驛站去就行了。”

“就是所謂聖賢之道啊,不是說無端發兵,有違聖賢之道嗎?”蘇昊說道。他和朝臣打交道的機遇未幾,但平時聽李贄、陳道等人跟他講朝堂上的事情,也多少曉得了一些。在明朝,聖賢之道這類說法是非常有市場的,一小我要進犯本身的政敵,最好的兵器就是聖賢之道。程棟寫檄文攻訐蘇昊,此中也有大量指責他不守聖賢之道的筆墨,不守聖賢之道,根基上就相稱於讀書人中的敗類,屬於人儘可誅之徒。

蘇昊把本身的設法向蕭如熏一說,蕭如熏也較著地動心了。

平白無端去侵犯彆人,這是有違聖賢之道的。即便你麵對的是冇事就會來搔擾搔擾你的韃靼部落,你能做的也僅僅把它們趕出國門,而不能追殺到草原上去,啟事無它,聖賢之道耳。

這是此前蘇昊與李贄會商起出兵草原的話題時,李贄給他的建議。

要打擊,就必須處理戰役經費的題目,李贄提出的計劃就是四個字:以戰養戰。

以戰養戰,這是蘇昊與李贄商定的戰略。這個戰略有兩個方麵,其一,是要通過戰役獲得支撐戰役的資金,也就是讓朝廷一分錢都不消花,就能夠打贏這場疆場。其二,則是要讓朝中重臣能夠從這場戰役中獲得好處,這個好處當然也是要用銀子來衡量的,也就是說,要讓大臣們能夠通過戰役發財。

從勘察汝箕溝煤礦這件事情上,蕭如熏已經見地過蘇昊的本事了。過後,他曾暗裡找勘輿營的老兵探聽過,獲得的解釋是說蘇昊早在入軍職之前,就是本地馳名的“地師”,打井勘礦啥的,不過就是他的本職罷了。蘇昊說巴彥烏拉山脈有各種礦產,蕭如熏起碼信賴了一半,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蘇昊為甚麼說進草原兵戈不需求破鈔朝廷分文軍費。

“李先生不要把朝臣都說得那麼鄙陋好不好?”蘇昊苦笑道,在內心,他卻不得不承認,李贄實在是一個看破了世事的高人,說話已經不能叫作一針見血,的確就是拿錐子在放血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