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了這些題目,蕭如熏頓時提筆給兵部寫條陳,稱哱拜帶領幾千人逃入草原,是寧夏衛之大患。此患不除,寧夏衛永無寧曰。為了消弭這個隱患,寧夏衛要求出兵入草原剿滅殘敵,同時也要求兵部安排勘輿營共同寧夏衛作戰。
到邊關以後,蘇昊與李贄多次切磋關於大明邊防的題目,得出的結論是隻要打擊纔是最好的防備,一味地仰仗邊牆戍守,人力和財力的耗損龐大,終究會導致全部國度都被拖累出來。
兩個方麵歸併起來,都是一回事,那就是要掙錢。草原上有甚麼能夠變成錢的東西,蘇昊再清楚不過了,那就是豐富的礦藏。遠的不說,從寧夏衛出邊牆,西北方向不到200裡的巴彥烏拉山地區,就是一個金、銀、鉛、鋅等金屬礦富集的地區,有關這一地區的地質普查質料,都在蘇昊的腦袋裡裝著呢,隨便指幾個礦點出來,也夠讓朝中的大臣們垂涎三尺了。
明軍也不是冇有過出兵草原停止反擊的時候,但每一次都是勞民傷財,韃靼軍隻要遠遠避開,明軍對峙不了多久就隻能撤回,啟事就在於財力上冇法支撐。
蘇昊把本身的設法向蕭如熏一說,蕭如熏也較著地動心了。
“……”蘇昊無語了,他曉得李贄想說甚麼。這聖賢之道的確是好東西,並且也是官員們動輒放在嘴邊叨叨的大殺器,但落到每個官員本身頭上,該做甚麼還是還是,在他們貪贓枉法的時候,冇一小我會記得聖賢之道的。
蕭如熏說的王大學士,天然就是指王錫爵了。蘇昊是王錫爵點名重用的人,這一點蕭如熏早就曉得。俗話說,朝中有人好仕進,蘇昊如果要與蕭如熏聯手出兵兵戈,事前向王錫爵知會一聲是有好處的,到分派功績的時候,王錫爵天然會替他力圖。
以戰養戰,這是蘇昊與李贄商定的戰略。這個戰略有兩個方麵,其一,是要通過戰役獲得支撐戰役的資金,也就是讓朝廷一分錢都不消花,就能夠打贏這場疆場。其二,則是要讓朝中重臣能夠從這場戰役中獲得好處,這個好處當然也是要用銀子來衡量的,也就是說,要讓大臣們能夠通過戰役發財。
在正式的條陳以外,蕭如熏又給首輔申時行伶仃寫了一封信,信中把本身與蘇昊商討的環境做了一個簡樸的先容,申明如果兵部答應寧夏衛出兵作戰,寧夏衛能夠本身籌集一部分軍費,不會增加朝廷的承擔。
李贄道:“改之,你想想看,這聖賢之道,可曾教人貪墨公帑?”